太和殿的偏门被悄悄开启,一个寺人弓着身低头小步走了出去,跪在杨真真的身后,委/身蒲伏道:“主子在。”
杨真真俯下身朝祖宗的排位又拜了拜,抬首道:“各位先帝,大清虽起于草泽,然受命于天,太/祖爷赤手空拳初创的基业,决不能毁在朕的手上。”她的脸上暴露决然的神情,“今时本日,夺宫之战已没法制止,刘氏……”她咬了咬牙,盯着那副“关中四结义”的画像,喃喃道,“太/祖爷,昔日结义之情言犹在耳,然世代繁华却还是欲壑难填,可共磨难却终难同繁华。”她冷冷地笑了,“狡兔死,喽啰烹,飞鸟尽,良弓藏,果然是必定之理。”
她微微一笑,低声喃喃道:“谢卿,你毕生所想,便是篆名于太和殿,流芳后代,如此,你内心可欢畅么?”
杨真真缓缓跪下身,面向杨豪杰的灵位,深深叩首。她抬开端,目光从六代帝王的画像转向两侧的墙壁。壁吊颈挂着数十块香檀木简,上面篆刻着迄今一百三十年来数十位贤臣名将的名号和生卒年,而此中武侯刘氏一族便占有了近十个席位。建国十二名臣中,刘氏是延绵最久的权贵,也是独一至今仍权倾朝野的世家,究其以是,便是大清迄今七世皇朝,刘氏一族中竟出了三位中宫,一名太后。太宗天子的结发之妻便是当年武侯刘向天之女,亦是大清历朝历代最被先人所称道一代贤后。文成皇后刘心雨十岁随父出征花刺子模,年十五请缨救父,破敌于定军山,时人称其“红巾少帅”,武侯刘向天赞其女“若为男人,凌烟阁上定有卿名”。恰好被刘向天言中,刘心雨不但跻身太和殿功劳名臣之列,亦母范天下十数年,成为大清闺中女子所效仿的典范。
杨、刘、谢、段言犹在耳,事今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