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前人看法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远洋,东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以是墨客凸起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第二联“当年人已没,本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天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间肠点。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但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并且还隐含了墨客对实际环境的深切感受。诗顶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天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烦闷难申的哀思。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湎,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逃亡”(《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抵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平生。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胁秦王,使其偿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回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懦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横眉,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懦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懦夫发冲冠”,用来概括阿谁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表情,表达了墨客对荆轲的深深崇拜之意。现在在易水边送别朋友,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天然的。但是,诗的这类写法却又给人一种高耸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来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普通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类破空而来的笔法,反应了诗民气中积聚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本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上面的抒怀筹办了前提,酝酿了氛围。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这首诗作于磨难当中,豪情充分,取譬明切,用典天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地,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论述一点朋友分袂的景象,也没有奉告我们送的是何许人。但是,人们却完整能够由它的内容设想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能够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要如许,墨客才情愿、才气够在别离之时不成按捺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统统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民风之先吧。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墨客江淹说:“江南仲春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表示出江南仲春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诗一开首就发感慨,说只要拜别故乡、驰驱宦途的游子,才会对他乡的节物气候感到别致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故乡,或是本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占”、“偏惊”的夸大语气中,活泼表示出墨客宦游江南的冲突表情:这一开辅弼当新奇,很有本性特性。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