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朝中大臣仍然以先帝孙权之策予以驳斥。
“某中子文鸯,有万夫不当之勇,可令为前锋。”
毋丘俭出言摸索文钦。
此时,镇守淮南魏吴边疆的乃是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二人。
文钦阅毕,本就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当然应允。
文钦听完,忽得单膝跪地,躬身毋丘俭:“某必存亡相随。”
“帮手大臣司马懿虔诚于大魏社稷,受先帝托孤之恩而行伊尹之事,深得朝野高低恭敬,然,司马懿亡故今后,其子司马师担当其位,倒是尽情妄为,擅行废立之事,破坏朝纲,故,应于善待司马懿先人而废黜司马师,削其朝权,让其以侯爵身份归野生老。其位由司马昭代替。太尉司马孚尽忠尽孝,其子护军将军司马望亦忠心耿耿,这些人都值得信赖,应予以重用。俭泣血膜拜。”
毋丘俭听闻,也不由大喜:“怎能做有违天意之事?既然如此,便就举兵谋反。”
后,司马师又绞杀镇静后,废黜曹芳,毋丘俭得知,更是愤恚不已,忧心如焚,乃至于寝食不安:“司马师超越大魏礼法,私行行废立之事,此乃权臣,如此下去,只怕大魏江山社稷将要被篡于司马氏之手。”
文钦倒是迫不及待,已是选出来了前锋。
宴席之上,分罢宾主坐定,毋丘俭倒是忽的变的笑容满面:“现在朝野高低皆叹于天子废黜之事,不知文刺史尚知否?”
然,毋丘俭毕竟是镇东大将军,如何不知深谋而后动的事理?
遂伏案与三人修书,修毕,马上安排信使快马去送。
废黜罢曹芳,另立新帝曹髦,曹髦继位,大肆封赏司马师,一时候,司马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位高权重,位极人臣。
毋丘俭忽的从案前站起,一步跨过席案,直步向前紧紧抓住文钦手臂不断动摇:“此乃俭邀文刺史前来寿春之意。”
“当年多数督王凌起兵谋反之时,也知孤掌难鸣,只得谋于其甥兖州刺史令狐愚一齐举兵,后令狐愚不幸暴毙而致保密,王凌无法只得仓促起事,何如却因势单力薄而致得胜,无法于项县贾逵庙服毒他杀。今你我父子起兵又谈何轻易?一旦不密,只怕便是诛杀三族之罪。”
虽也有谋反之心,但倒是感受机会未到,踌躇不决。
讨贼檄文收回以后,毋丘俭却觉太后矫诏总归是假的,不若就此上奏朝廷,以正出师之名。
扬州刺史文钦本就与毋丘俭相厚,平时边疆安稳之时本就经常来往走动,今见毋丘俭以手札相邀,便就马上清算安妥,直奔寿春城而来。
宴罢,毋丘俭马上安排文钦返回虎帐,清算兵马筹办起事,而毋丘俭倒是修太后矫诏,做讨贼檄文发于各地,以期集天下义兵共讨司马师。
马上宴席之上定下举兵谋反之策。
“与其如此担惊受怕,忧愁不安,倒不如就此起兵背叛司马师,待取了司马师狗头,便可安大魏社稷。”
马上命两个儿子联袂札答复毋丘俭。
毋丘俭阅完朝廷诛杀夏侯玄、张缉、李丰及其三族传书,不由泪如雨下:“某素于玄、丰交好,乃好友,不想吾友竟落如此结局,可爱司马师心狠手辣。”
司马师达到人生顶峰!
毋丘俭如何不知此中短长?
因此变得惴惴不安!
“我等皆大魏忠臣,先帝亡故以后,皆又跟从大将军曹爽帮手少帝曹芳。今司马师尽情妄为,擅权废主,导致六合反覆,我等做为大魏忠臣,岂能不悲伤落泪?”
毋丘俭见文钦二子不觉大喜,马上也出自家二子,共四子送往东吴孙峻之处做为质子,以求孙峻策应举兵之事。
便就驳斥群臣,决定出兵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