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台,就是垮台!”拜别想摄政的母后,熊荆单独回到正寝。苦思以后他没召别人,只召了太傅宋玉。
八年无能甚么?不说转炉炼钢这么短时候一定能成,就是各县各邑大练长枪阵,建立近代军队的士官、军官体制也能够来不及。甚么天命、甚么民气、甚么礼法……,战役如果输了,统统都得垮台。
“哦。”宋玉目亮光了亮,“距我琅琊几里?”
卫秧之法,既刁且酷,倍于晋法。其法之害,不在连坐、不在重刑,而在告奸。告奸之行,父子相诟,伉俪反目,大家无信。而秦国攻伐之频,更远胜晋国。且晋国另有六卿,秦国独一外戚,晋国三分,遗有韩赵魏,秦国之亡,当再无他国。
‘必一百五十年而亡’,这是他按照晋国晋文公以后的鼎祚推断出来的,间隔实际相差并不太远。楚国只要避开秦国的强胜期,待秦王政身后再与之战,当如项羽之于巨鹿,五万楚军踩踏四十万秦军。
“东洲三万里不止。”熊荆一笑,笑的很苦,宋玉所说的体例他之前也想过。“若要我楚国之民尽迁于东洲,非数十年上百年不能办到。”
“秦国吞三晋后若伐我楚国,楚师不敌,自当远避外洋之土。”宋玉言道。“楚人先祖乃游牧之民,千年前中原皆游牧之地,避之外洋,并无不成。不然,大王何故为胜?欲使卫秧之法乎?若行卫秧之法,国必乱,社稷亦不存。”
县与郡不异之处在于都设于边疆,办理比浅显封邑严格;分歧之处则在于,设县的楚国由外向内攻伐,是以县内本就有邑;设郡的晋国南面是黄河,只能由外向外挞伐,以是郡内的邑很少乃至没有,只能兜揽散民。
大王之念,全在存社稷、护百姓、卫国土。然楚国之以是可胜秦国者,全在鼎祚之悠长。晋国两百八十七年而分,秦制远胜于晋制、卫法远酷于晋法,鼎祚或可及晋国一半,一百五十年而亡。楚国若能避其锋芒,击其惰归,必可存社稷、护百姓、复国土。
琅琊是楚民气目中的极东之地,但熊荆所说的日本岛间隔长江口更近。他道:“至海阳更近些,约莫一千八百余里。”
“世人皆知,秦制乃晋制,晋国自文公起而霸天下,直至三分仅两百八十七年。”宋玉熟读史乘,晋国和楚国又数百年交战,他记得很熟。“时至本日,有魏人称己为晋人乎?有韩人称己为晋人乎?有赵人称己为晋人乎?
“请大王速遣人观之。”宋玉揖道,“此为楚国社稷存续之道,不成怠慢。”
SB坛贤总结过:一个民族只在两个期间战役力最强。一是从部落制转为王国制时;另一个期间则是从王国转为共和国时。王国初始,源于部落军人的贵族英勇善战,可久而久之,这些人安于吃苦,崇武垂垂变成崇文,国政也是败北。但百姓糊口还是艰苦,若能把他们的能量激起出来,以他们的血肉构建新的国体,那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大傅请细说。”三个太傅,两个都是要变法的,唯宋玉态度未明。
“大傅免礼。”熊荆请宋玉坐下,张了好几次嘴也不知如何开首,到最后他不得不架空一下,问道:“叨教大傅,若秦国十年后灭了赵、灭了韩、灭了魏,又要亡我楚国,眼下我国海内该当如何?变法图强否、偱旧制稳定否?”
“大王曾于阵前对我楚军士卒言:‘秦,虎狼之国,褚衣塞道,刑者遍野,天下人皆不肯为秦民,故韩民奔赵、蜀人逃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