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绘过后素:绘,画。素,白底。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当代天子祭宗庙结束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译文】
【原文】
【原文】
③女:同汝,你。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过后素”中,贯穿到仁先礼后的事理,遭到孔子的奖饰。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动起束缚感化的外在情势——礼节典礼;素指施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甚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普通以为是后于仁的品德情操。孔子以为,表面的礼节典礼同内心的情操应是同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停止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晓得。晓得这类规定的人,对管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轻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注释】
3.5 子曰:“蛮夷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乐是表达人们思惟感情的一种情势,在当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示,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品德感情和要求,以是乐必须反应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络起来,以为没有仁德的人,底子谈不上甚么礼、乐的题目。
【原文】
【译文】
【译文】
【注释】
【译文】
③起予者商也:起,开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行动,孔子表示得极其气愤,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气够使天下安宁。是以,“礼”,是孔子政治思惟体系中的首要范围。
①蛮夷:当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野蛮,贫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孔子并不过量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以是,这一章他说祭先人、祭鬼神,就仿佛先人、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以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夸大插手祭奠的人,该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感情。如许看来,孔子主张停止的祭奠活动主如果品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译文】
春秋末期,仆从制社会处于土崩崩溃、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反叛的事情不竭产生,这是封建制代替仆从制过程中的必定表示。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天井,是典范的粉碎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示出极大的气愤,“是可忍孰不成忍”一句,反应了孔子对此事的根基态度。
②媚:奉承、凑趣、阿谀。
林放问甚么是礼的底子。孔子答复说:“你问的题目意义严峻,就礼节典礼的普通环境而言,与其豪侈,不如俭仆;就丧事而言,与其典礼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原文】
【评析】
【译文】
【原文】
②徵:证明。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敷徵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敷徵也。文献④不敷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评析】
【注释】
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肯意看了。
这一段话表白两个题目。孔子对夏商周朝的礼节轨制等非常熟谙,他但愿人们都能恪守礼的标准,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以为对夏商周之礼的申明,要靠充足的汗青文籍贤人来证明,也反应了他对知识的务实态度。
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当代的射礼。
3.10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