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民气的偏向,却再也回不去了。
“户部、工部宜敏捷查明震后损毁,妥当制定救灾施助章程……”
“宜拨银多少,开设粥厂,请医买药,施助兵民……”
“诗嘛,皇被骗场夸奖,当然应属第一,这策问嘛,”他顺手拿起国子监等门生试卷,“看看这些,冬烘之论,寻章摘句,切题万里,这些人,都是诸葛亮说的小人之儒!”
…………………………………………
张凤藻捋捋髯毛,细心读去,他讲究宰相城府,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此时皇上已有定论,他也随声拥戴道,“此子确是人才!”
“启奏皇上,三场课目已考两场,微臣叨教皇上,残剩一课目……”礼部满尚书贵祥见宣光帝把灾后缮后事件安插下去,遂上前请旨。
“好!”那礼部满尚书贵祥竟是一拍桌子,“素闻此人有大才,想不到不但诗作得好,策问竟也是作得花团锦簇,此为经济之道,治国之道,此人有济世之才!”
“派头——厚大!气势——澎湃!气象——雄浑!”他提及话来咬钉嚼铁,极富气势。
“唉,能写出如许诗来的门生,胆量小就说不畴昔了!”贵祥顺手把诗与策问一起递给侍郎,“如何拔取,说说你的定见。”
“震中受灾之全数百姓及商店,蠲免整年赋税,视明天出产规复状况,再行议定……”
咸安宫九十名官门生的喊声高亢宏亮,齐齐回荡在紫禁城上方,黑暗中,肃文不竭在咸安宫的行列中穿越,却见咸安宫众门生同心高喊,昂然矗立,气势如虹,任暴风乱吹、暗中漫布!
“皇上也不是甚么昏君,此篇策问字字珠玑,字字椎心,传之朝堂,也必有公论的!”
也不知家里如何样了?房屋要不要紧,关头是人不要受伤,肃文内心冷静祷告,保祐家人安然,保祐全城的老百姓安然!
他拿起笔来,慎重地圈了起来。
“报——城内房屋,倾圮者不计其数,城墙也有几十处陷落......城内多处空中裂成隙口……”
“稳住!稳住!”……
一阵隆隆雷鸣之声仿佛从紫禁城地底下产生,就似十几万个庞大的铁球在铁板上来回转动普通,刹时,紫禁城一阵地动山摇,宫殿撼动,屋瓦滚落,一阵劲风吹过,灯笼纸张乱飞,也不知从哪来的灰尘,遮天蔽日,天空刹时如墨染就,近在天涯的日晷与嘉量都看不到了,紫禁城顿时变成暗中天下。
几位亲王及上书房大臣都陪侍一旁,此时见暴风已过,晴和日明,不由都仿佛隔世普通。
“大灾以后,须防有人趁机反叛,传播正道,勾惹民气,宜令各级处所官佐,严加防备……”
苏洵《权书?心术篇》讲道,“为将之道,抢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稳定,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能够制短长,能够待敌。”
几个咸安宫的官门生倒是收摄不住心神,刚要拔脚,冷不防撞在一小我身上,“啪啪”两个耳光,刹时复苏过来,“跟着我喊,咸安宫,稳住!”肃文大声叫道。
“宜令敷裕官员及商店,出资救灾,使贫苦之家,早获宁居……”
“霹雷隆——”,“霹雷隆——”
肃文提笔在手,倒是快速誊写起来。
国子监与咸安宫季考名次排定后的第二天,宣光帝对肃文的策论大加赞美,并将策论发至上书房大臣并六部,第三天,他竟亲身调集上书房、六部、九卿、詹事、科、道等满汉官员,于右翼门前传谕,将本身的召诣与肃文所写六大弊端一并传达。
宣光帝峻厉警告各级官员,“朕于宫中勤思救灾之道,缮后之道,臣工们务期借此地动之机,洗除积弊,痛改前非,专敬爱民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