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 第四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
胡适至京郊西山,凭吊李大钊,见无碑碣,请蒋梦麟补立一碑。不久,又去南京狱中看望陈独秀。劝他不必早出自传,要“罢休去写,为先人留一真迹”,陈独秀“颇觉得然”。8月,应傅作义将军之请,作五十九军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文。碑刻笔墨由钱玄同书。墓碑刻成,停止典礼。
宿世削发今在家,不将袍子换法衣。
蔡元培的诗,如其人,豁达、漂亮、有童趣。但周作人读了前辈同亲的诗后,有异乎平常的恶感,竟然不予与其他朋友的诗一起颁发。直到几十年后,靠写先容鲁迅有关文章苟活时,为了赚取稿费,才翻出蔡先生的三首诗颁发。颁发时,周作人特别先容道,“署名则是蔡元培,并不消甚么别号,此于游戏当中自有谨厚之气”(《知堂回想录·北大感旧录》)。
我所但愿者,只是一点思惟谈吐自在,使我们能够公开的替国度想想,替群众说说话。我对于政治的兴趣,不过如此罢了。我向来不想插手实际的政治。
十年豪宕居河朔,一夕流浪散旧家。
周作人说的是究竟。20世纪20年代末,新文学步队仓猝地分化改组,大部分新文学作家随期间前行,但像周作人这类作家,却未跟着期间法度进步,而是从“站在岔路的中间”,走上一条发展之路。他在1928年颁发的《闭户读书论》一文中说:
《独立批评》自创刊至1937年7月25日因卢沟桥事情、北平战事吃紧而停刊。据胡适本身统计,该刊共出二百四十四期,颁发一千三百多篇文章,皆是自在颁发政见,自如攻讦政治、当局为内容的檄文,社会反应很大,有口碑。胡适自称“小册子的消息奇迹的黄金期间”。
(吾乡小孩子选炒蚕豆六枚,于一面去壳少量,谓之黄,其无缺一面谓之黑,二人以上轮掷之,黄多者赢,亦仍以豆为筹马;以成语首字与其他末字不异者联句,如甲说“大学之道”,乙接说“道不远人”,丙接说“人之初”等,谓之绩麻)
张学良读了《春明外史》,甚是喜好,便有少帅来访张恨水之举。这在北平成为当时的嘉话。二人一见仍旧,相谈甚欢。少帅很倾慕张恨水的才学,欲请张恨水到司令部当秘书。张恨水拱手婉拒。张恨水一家,人丁多,经济尚不余裕,张学良为布施他,责成有关部分授予他挂名“参事”,是只领薪水,不参政务的闲职。张学良本来想出本身的传记,一向无合适人选,但愿张恨水妙笔生花,实现本身有传的欲望。张恨水见少帅如此信赖本身,天然欣然承诺。但因时势政局不竭窜改,一向未动笔,即不了了之。到了1928年,张学良在沈阳办《新民晚报》,特函张恨水为他写一部长篇小说。张恨水怀旧情,遂写《春明新史》,在《新民晚报》连载,给该报赚了很多人气。
对中门生说要“争夺谈吐的自在”,有些难为孩子,但鲁迅说出了进步知识分子的当务之急及道义的挑选。
胡适在《致周作人书》中自注曰:“昨诗写吾兄高雅,今诗写一个地痞的俗气。”从诗中,我们能够读出胡适对闲适、悲观的周作人,并不附和,乃至有讽刺、攻讦的味道。二人对人生的挑选也大相径庭。
其一:
想来珍惜绍兴酒,邀客高斋刻苦茶。
“半是儒家半释家”
《小说迷魂游地府记》虽艺术上惨白,但暗射讽刺了军阀祸国殃民,攻讦了当时风行的黑幕小说,既显现了作者的公理感,又表示出作者反对恶俗兴趣的审美妙念。随后颁发的中篇章回体小说《皖江潮》,写的是安徽自治活动,怒斥处所军阀的丑恶,因此被芜湖黉舍门生改成话剧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