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宴离回过神来仓猝起家,胡乱把茶碗塞到个宫女手里、一溜烟逃也似的出宫去了。
远嫁的公主多数了局惨痛,可如果瑾瑜反对,则会被冠以‘不识大抵’‘不为江山社稷着想’‘违逆君父’之类的恶名——
“话虽如此。”
这算盘打得还真是夺目!
瑾瑜涓滴不敢怠慢,主动出门将她迎入殿内,礼数全面、奉为上宾。
说到这,郑贵妃叹了口气,有些不美意义道:“按理说,毕竟我们是初见,我本不该提这事;但受人所托,便不得不说些讨人嫌的话了。”
瑾瑜内心一阵嘲笑,但贵妃毕竟是长辈:人家好言好语地来筹议,如果劈面驳了,倒显得本身没端方又不知好歹。
她深吸一口气,把火气压了压——不气不气,谁先发飙谁先输!
听了这话,瑾瑜的脑筋立即转得缓慢:现在朝廷内忧内乱,西北有鞑靼瓦剌,山东河南有白莲教勾搭叛军——想派我去剿匪平叛?不成能,他既不想让我建功更不会交给我兵权。
“不过,”
圣母皇太后是彻帝生母的谥号,归天时年仅二十九岁。
半晌,瑾瑜规复笑容看了郑贵妃一眼:
承诺了?
但这话也就只能藏在内心。
没等郑贵妃反应,瑾瑜紧接着便又利落道:“既是国宴,我也恰好去见见世面!……至于和亲之事能不能成,到时候由皇上和娘娘做主便是。”
郑贵妃当她只是玩皮、随口扯谈的,冒充嗔道:“女儿家到了年纪哪有不出嫁的?在家要听君父的,出嫁后便听夫主的,这就是身为女子的宿命。你自小双亲早亡,倘或他们还健在,定然也会如此教诲你的。”
彻帝几近是长住在她的万安宫里,加上她是太子生母的身份,平时连皇后见了也要谦逊三分;而她的言行,很多时候也就代表了天子的意义。
二人见面一阵酬酢,郑贵妃先是谢她救了太子,接着便聊些女人之间的家常话,比如多大了、在家读过书没有、将来有何筹算等等。聊着聊着,话题就垂垂转到谈婚论嫁上来:
他饶有兴趣地把绣墩往近处挪挪,趁便问路过的宫女讨了杯茶。
郑贵妃内心暗笑:到底是小孩子!牙尖嘴利、讨些口头便宜有甚么用?毕竟也还是得认命的。
“如此甚好。”
——本来是拿我去和亲?!
“我知你父母早亡,是个薄命的孩子。”郑贵妃尽是顾恤道:“我们做长辈的,终是要替你寻个好归宿才是。但生在帝王之家,不管郡主还是皇上,凡事都还是要以江山社稷为先。”
——说出来,我包管不打死他。
瓦剌与鞑靼目前是草原上气力最强的两股权势。若能与瓦剌联婚的话,既能够管束野心勃勃的鞑靼各部,又能安宁西北边疆、保障丝绸之路贸易通畅,是件一举多得的功德。
瑾瑜想了想,像个小女人一样扳动手指,当真答复道:“第一,得会飞!会喷火,结婚以后最好立马就嘎……当然,本身嘎不掉的我也能够帮手。”
窗外的郑宴离听了,差点笑出声——这个青川郡主!真是有点意义。
郑贵妃不再多言,起家告别。
的确槽多无口!
瑾瑜眨眨眼:听这意义……这么快皇上就把坑给我挖好啦?
正在窗下喝茶的郑宴离一口水全喷了出来:好家伙!你可真敢说啊……
跟那群蒙前人打交道,能谈便谈、不能谈就打,两国之间的事,把一个女人推出去算甚么?到头来人家岂不是更要嘲笑:你中原的男人都死绝了不成?要靠个女人来成绩大义?
瑾瑜耐着性子听她说完,笑眯眯问道:“这是哪个大聪明想出的主张?真是配享太庙啊!”
“传闻那位瓦剌王子精通汉语,又是文武双全!也说不定会是段好姻缘呢?”见她始终淡淡的,郑贵妃便又劝道:“就是不知郡主心中的抱负夫婿是如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