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桓折了李异、谢旌、谭雄等很多将士,力穷势孤,不能抵敌,即差人回吴求救。蜀将张南、冯习谓吴班曰:“目今吴兵势败,恰好乘虚劫寨。”班曰:“孙桓固然折了很多将士,朱然水军当今结营江上,未曾损折。本日若去劫寨,倘水军登陆,断我归路,如之何如?”南曰:“此事至易:可教关、张二将军,各引五千军伏于山谷中;如朱然来救,摆布两军齐出夹攻,必定取胜。”班曰:“不如先使小卒诈作降兵,却将劫寨事告与朱然;然见火起,必来救应,却令伏兵击之,则大事济矣。”冯习等大喜,遂依计而行。
小卒曰:“今晚冯习乘虚要劫孙将虎帐寨,商定举火为号。”朱然听毕,即便人报知孙桓。
却说先主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十余里,保持四十余寨;见关兴、张苞屡立大功,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豪杰,朕何虑孙权乎!”正言间,忽报韩当、周泰领兵来到。先主方欲遣将迎敌,近臣奏曰:“老将黄忠,引五六人投东吴去了。”先主笑曰:“黄汉升非背叛之人也;因朕失口误言老者无用,彼必不平老,故奋力去相持矣。”即召关兴、张苞曰:“黄汉升此去必定有失。贤侄休辞劳苦,可去互助。略有微功,便可令回,勿使有失。”二小将拜辞先主,引本部军来助黄忠。恰是:老臣素矢忠君志,幼年能成报国功。未知黄忠此去如何,且看下文分化。
却说张昭见孙权曰:“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权曰:“孤与子瑜,有存亡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贰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其言足贯神明。本日岂肯降蜀乎?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正言间,忽报诸葛瑾回。权曰:“孤言如何?”张昭满面羞惭而退。瑾见孙权,言先主不肯通和之意。
报事人行至半途,被关兴杀了。朱然一面商讨,欲引兵去救应孙桓。部将崔禹曰:“小卒之言,未可坚信。倘有疏虞,水陆二军尽皆休矣。将军只宜稳守水寨,某愿替将军一行。”然从之,遂令崔禹引一万军前去。是夜,冯习、张南、吴班分兵三路,直杀入孙桓寨中,四周火起,吴兵大乱,寻路驰驱。
大夫刘晔谏曰:“今孙权惧蜀兵之势,故来请降。以臣鄙意:蜀、吴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遣大将提数万之兵,渡江袭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内,吴国之亡,不出旬日。吴亡则蜀孤矣。陛下何不早图之?”丕曰:“孙权既以号衣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纳之为是。”刘晔又曰:“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另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则去陛下一阶耳。今陛下信其诈降,崇其位号以封殖之,是与虎添翼也。”丕曰:“不然。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当时除之,有何难哉?朕意已决,卿勿复言。”遂命太常卿邢贞同赵咨捧执册锡,径至东吴。
权大喜,即写表称臣,令赵咨为使。星夜到了许都,先见太尉贾诩等并大小官僚。次日早朝,贾诩出班奏曰:“东吴遣中大夫赵咨上表。”曹丕笑曰:“此欲退蜀兵故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