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康问道:“既然不消急着渡河,那眼下之计,吾等该如何才是最好?”
面对此两难之境,波才、何曼只要铤而走险,分兵两路,一起出城,接着去猛攻舞阳,一起则留守昆阳,死战以阻汉军。争夺一线朝气。为了能尽快地打下舞阳,波才此次亲身带队上阵了,留下了何曼保卫昆阳,阻击汉军。
见荀贞出去,戏志才笑道:“贞之,你所做之戏,虽脱胎自博戏,却远比博戏好玩儿啊!”
“朱公一心想要救舞阳,以阻波才、何曼南下与南阳或汝南的贼兵合兵,何如商讨半日,无计可施。”荀贞撩衣跪坐案畔,帮着宣康清算棋子,答道。
戏志才答道:“急击则负缓则胜。何曼带数万贼兵留守昆阳,强渡急攻,我军难胜。皇甫将军率三万余步骑将至,待他到后,我两军合兵,以泰山压顶之势,先渡河,再击昆阳,复击波才,此上策也。”
文太守愁眉苦脸,他能有何良策?自黄巾乱起后,他的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朱俊来到颍川后,对他略提了一下朝中对他的群情,能够鉴定,平乱以后他定是难逃罪恶的,这些天他整天都在忧愁此事,虽也跟着朱俊上阵,诡计能立些功绩,以减少罪恶,却终因小我无军旅之才,至今未立寸功。他无精打采地摇点头,说道:“吾郡上计吏郭图智谋过人,他如果在,或许能想出个良策。吾无良策。”
“谈笑了大半夜?”诸将面面相觑。
不得已,朱俊只好决定:等皇甫嵩来。
就在接到这份波才率众出城去击舞阳的军报之前,皇甫嵩派来与朱俊联络的使者刚到营中:皇甫嵩率三万众入了颍川郡。
固然这个窜改导致了朱俊、皇甫嵩的费事,但荀贞对此并不悔怨。他怜悯黄巾,也怜悯受兵乱的百姓,能使郡中大部分的县免受兵灾,他很欢畅,很有成绩感。他本来只是想乱世保命的,现在却救下了这么多百姓!这是多大的一份成绩感啊!不枉了他在阳翟浴血多日,出世入死,不枉了他这么多年的哑忍尽力。固然这份成绩感他无人可说,只能本身想想,但是只这份满足感就令贰表情镇静。
他宿世的脾气且不说,只这一世,他在高阳里住了十余年,遭到荀氏族中那些名流、大儒的影响,故有君子之风,而他在西乡一两年,前后与许仲、江禽、刘邓等轻侠交友,自也不免会遭到他们的影响,身上带些任侠气。实际上,不但他是如许,当世很多的名族后辈都是如许,比如袁绍,“以豪侠得众”,比如袁术,“少以侠气闻”,再比如与李宣之父李瓒友情莫逆的党人“八厨”之一的张邈,“少以侠闻”。这是两汉的民风。汉风朴素,有先秦遗风,儒生不必然只会读书,“出将入相”,既能坐庙堂之上,也能执锐之干,既有君子之德,也会任侠杀人。
朱俊召诸人连日集会,无计可施。
荀贞微微一笑,帐中世人大失所望。
……
分歧之处是:李宣以为荀贞的学术素养不深,“才为中人”、“与之相谈,无出奇之语”,孙坚却以为荀贞“言谈高雅”,这倒是与两人出身分歧有关,李宣是士族后辈,祖、父皆为世之名儒,而孙坚却出身豪门,读书未几,学问不深。
荀贞之以是会有这类脾气,既让士子感觉他有君子风,又让游侠感觉他有侠气,与李宣、孙坚一样也和他的经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