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 第8章 三字经(7)
【解读】
【注释】
[1]既老:已经大了。老,指春秋已大。[2]犹:尚且。[3]尔:而你们。[4]小生:青少年。
【注释】
昔仲尼[1],师项橐[2],古圣贤,尚好学。
【解读】
[1]囊:装在袋子里,此处名词作动词用。[2]辍:中断、停止。
【译文】
【注释】
头吊颈[1],锥[2]刺股[3],彼不教[4],自发愤。
【解读】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亮读书,孙康冬夜借助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道费事,在艰苦前提下却能持续肄业。
项橐,自幼无师自通,聪明过人。从小爱察看事物,遇事好突破沙锅问到底。见夏天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甚么夏天闪电打雷?”父亲说:“老天爷打闪照明,打雷劈好人和妖怪。”项橐反问:“那好人和妖怪只夏天有,夏季没有吗?”问得父亲张口结舌。孔子周游各国时就传闻过这个聪明聪明的小孩子,筹算会会这位神童。孔子坐着子路赶的马车,项橐站在路中不让路,地上还用小石头围了圈。孔子下车问他为甚么不让路。项橐说:“是城躲马?还是马躲城?”孔子和弟子们也哑口无言,只好绕“城”而过。孔子的袍子在路上被棘子刮破了,一个弟子说:“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长刺,大了更恶,实乃无用之材。”项橐也在此中,就问:“先生,甚么是‘有效之材’?”孔子说:“诸木当中,唯四时长青之松柏最好。”项橐接着问:“松柏的确是有效之材,为甚么松柏四时长青呢?”孔子说:“因为松柏木质硬,心红无孔。”项橐接着又问:“那为甚么竹子心白有孔,也四时长青呢?”孔子无言以对。孔子平生曾经拜项橐学乐曲、拜郯子学礼节,拜老子学人生哲学,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把学习放在高贵职位的人,定是谦虚向人请教而不在乎本身的春秋、职位和身份的。
【译文】
《三字经》中拔取了一夏一冬两个典范故事,意在奉告我们非论家道如何贫苦,都不该当放弃学习,更不是放弃学习的来由和借口。不受外界环境影响,降服困难,尽力学习,不断止寻求知识的法度,这类肄业精力令人佩服。现在我们有着温馨的环境,身在福中不知福,还不知珍惜学习机遇和学习环境,真是忸捏!
【解读】
【译文】
苏洵到二十七岁才觉悟读书的首要性,厥后仍然功成名就。可见,只要想学习,甚么时候起步都不晚。关头在于,是否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地点,是否将意志付诸行动。
【注释】
如负[1]薪,如挂角[2],身虽劳,犹苦卓。
赵普当宰相的时候从《论语》中学习很多为臣之道,他能引经据典,措置政事也井井有条。但也有人进犯他只会读《论语》,赵普答复说:“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祖得天下,以半部《论语》帮忙宋太宗治天下。”留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嘉话。
唐宋八大师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读书,比及二十七岁时,才开端下决计尽力学习,厥后成了大学问家。
学习是需求从小循序渐进地接管文明知识教诲。如果因为各种启事,如没有很好的环境或错过了机会,还能不能学好并获得成绩呢?答案是能够的,所谓大器晚成是也。北宋闻名文学家苏洵到27岁才开端发奋读书,他的老婆也了解并支撑他。他起步晚,但进步快,与宗子苏轼和次子苏辙一起,史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师里苏氏一家就占了三位,这就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