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伤寒杂病论 > 第8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我的书架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十二枚,一法

乌梅丸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6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小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汤方:

茯苓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二两,去皮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昼半夜愈。以是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呼应,故期之旦昼半夜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不足,必发痈脓也。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斯须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茯苓甘草汤方: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72)下利腹胀满,身材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64)下利清谷,不成攻表;汗出必胀满。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炙厥阴。厥不还者,死。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34)伤寒,前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不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为痹。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极少与之愈。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推荐阅读: 太荒纪     仙运无双     仙尊养成记     网游之九号     修仙庄园主     当超模成为短跑之王     女配在七十年代     顾少宠妻微微甜     座敷小姐     绝对狂暴     契爱成婚     白梨花开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