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问一问,可王勤毕竟是外男,她总不好暗里相见。
唐辎看看惊奇的女儿,对老婆道,“你总感觉她小,焉知她就必然做不成?”
又一想,既然父亲不劝止她开铺子,何不借前院书房一用?这会儿兄长多数正在那边读书,她就只在院子里站站,光天化日之下谁也不能说甚么。
只是进货的事却多担搁了几日,别人见王勤是个年青后生,又是刚从外埠来的,就有欺生的虚抬代价,便是牙行经纪那边也不好说话,王勤只好四周寻觅,趁便摸摸泉州市道上的行情,总算皇天不负故意人,恰逢一个湖州贩子因买卖折了本,不得已要贱卖一批丝线,要价五百两银子。
她有些不美意义的说道,“童嬷嬷的儿子现在正在外头,我托他买些东西,需得交代清楚,能不能请大哥派人把他叫过来,说几句话就行。”
仅仅是进丝线的钱,这四百两银子都不敷,别的采购染料也要很多银钱,另有雇人的花消和其他的琐细花消。
“我给你三百两银子。”
唐松不动声色的看了父亲一眼。
曼春把两缕丝线拿过来放在一起就看出分歧来了,那白丝又细又匀,柔润洁白,她洗净了手,用指甲从两卷丝里各挑出一根,悄悄劈开拽了拽,确切,那白丝相较于浅显的丝线更加坚固柔韧。
青州王家是新到泉州的,账面上的事不敢找外头的人,王勤既然作为掌柜就不该插手账房的事,也是为了避嫌,他便去找老管事借了个能写会算的年青伴计,请他帮两年忙,此人原是老管事底下账房先生带出来的学徒,因他肯刻苦,做事也结壮,得了师父的青睐,才将他带出来,王勤管着的针线铺虽小,到底是独当一面,且又不是卖给唐家,那人便承诺了。
童嬷嬷去茶社找到儿子,把承担交给他,又小声叮嘱了几句,母子两个便分开了。
不想父亲却一下子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这下她连否定也不可了。
事情义外的顺利,得了父亲的首肯,她内心就有了底气,传信让王勤将铺子的事筹办起来,又给了他四百两银子让他进货。
这下内心便结壮下来,当即取了三百两银票让童嬷嬷给王勤送去。
他对王氏道,“能把家里的账看明白,也很不错了,外头铺子里的事她没颠末,钱也赚不到她手里,天然不会花甚么心机。”
染工、伴计这些找牙行就能办成,牙行探听到是同知老爷家亲戚开铺子招人,也不敢草率,很快就把人都找齐了。
曼春面上暴露绝望,手帕绕在指尖,耳垂泛红,为莫非,“……我、我走了,大哥你读书吧。”
唐松看着两人拜别的背影,如有所思。
那婆子一听,捏了捏承担里头没藏硬东西,就从速给开了门,“那就快去!快去!”
“是童嬷嬷的儿子,青州来的晁嬷嬷说,他在王家的铺子里做事做了七八年,没犯过大错,来之前正要汲引他做二掌柜,可见不是个无能的,再请个能写会算的做账房,招两个伴计,雇几个染工,就差未几了。”
唐曼宁内心雀跃了起来,朝父亲笑笑,想了想,“能找人帮手么?”
“大哥,”曼春在东厢门前站住了,见西席不在,悄悄松了口气,见唐松不明以是的看着她,她顿了一下,道,“能不能请大哥帮个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