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应道:“陛下放心,臣虽是一把老骨头了,还手脚还算便当,无碍的。”
半晌以后,俄然一声宏亮的清唱在登封坛下响起,封禅的时候已经到了。
一阵恍忽间,李恪想起了已经故去了李世民,想起了临终前还在为他劳心劳力的温彦博,如果他们看到这一幕,又该会是作何感触。
李恪看着人群,缓缓开了口:“我大唐立国以来,三十有六载,安乱世,平北疆,定西域,武功卓世,古所未闻,此亦多赖众卿之力。
封禅的时候一到,全部泰山仿佛都在那一刹时温馨了下来,等候着大礼开端。
这时,长孙无忌手中捧着玉牒,走到了李恪的跟前,将玉牒献上。
最早映入李恪视线的是一片淡薄的云海,连缀至海天之交,李恪昂首望去,在云海之上,是一轮滚烫如火,光芒耀目标红日,喷薄而出的火焰映地本来乌黑的云海霞红的一片,仿佛要扑灭整片云海普通。
李恪站在登封坛下,昂首看着泰山顶上高近三丈,几近是凌于云端的登封坛,也不由心生感慨。
鼓声响了盏茶的工夫,渐渐地又自山脚往上停了下来,全部泰山又渐渐地归于温馨,没有了声音。
泰山,亦作东岳,别名岱宗,山高奇绝,谓为五岳之长,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亦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言。
李恪自长孙无忌的手中接过玉牒,缓缓捧起,神采庄严,朗声朗读了出来。
最后,当李恪再低头望去的时候,李恪看到了有生以来最是壮观的一幕,泰山绝顶就在他的上面,远处连缀的山脉,奔腾入海的河道,仿佛都被他踩在脚下普通。
然其国虽大,好战必亡,朕取前朝之经验,欲渐宽武政,兴武功,除龙朔年号,改元弘治,以表治世之心。”
说完,长孙无忌手中捧着玉牒,跟从在李恪的前面,缓缓登上了登封坛的石阶。
在宣读完玉牒文后,李恪也缓缓转过了身去,面对向了登封坛下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