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经注 > 第22章 清水(1)

我的书架

沁水又迳沁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晋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东,迳沁水亭北,世谓之小沁城。沁水又东,左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渊,南流为台渟水,东南入沁水。

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

又东,长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一十三里,重源濬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迳七贤祠东,摆布筠篁列植,冬夏稳定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琊王戎、黄门郎河外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得意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故居也。先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

雹水又东南,入于净水。

汉建安四年,魏太祖斩之于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兖州叛,太祖曰:惟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

沁水又南,历陭氏关,又南与骉水合。水出东北巨峻山,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

京相璠曰:今河内山阳西有故雍城。又东南注长明沟,沟水又东,迳射犬城北。

东北过获嘉县北。

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迳建兴郡西。又东南流,迳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谷转。西南流,入于沁水。

《汉书》称,越相吕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於汲之新中乡,得吕嘉首,因觉得获嘉县。后汉封侍中冯石为侯国。县故城西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彦善,县人也,累迁桂阳郡、五官将、尚书仆射,遭忧服阕,守河南尹,建宁中卒。碑东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

又南,五十馀里,沿流高低,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富强,奇为翳薈也。

沁水又东,倍涧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地盘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墨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

谷远县,王莽之谷近也。沁水又南,迳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冀州,治此也。

沁水又东,邘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异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崄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使吾暴动,则伐我难矣。君子觉得能持满。高诱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上党关也。诗所谓徒殆野霸道,倾盖上党关,即此山矣。其水南流迳邘城西,故邘国也。城南有邘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伐郑,富辰谏曰:邘,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邘台是也。今故城当太行南路,道出此中。汉武帝封李寿为侯国。邘水又东南,迳孔子庙东,庙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伤道不可,欲北从赵鞅,闻杀鸣犊,遂旋车而返。及厥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巅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处也。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

推荐阅读: 官运红途     野山女人香     一夜回到离婚前     废柴王爷霸宠小萌妃     娇妻来袭:穆少宠不停     曾是年少时     异能高手在校园     陌路繁花     冰核时代     地狱厨房     嫡女重生:凤霸天下     全民开挂时代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