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又东,邘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异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崄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使吾暴动,则伐我难矣。君子觉得能持满。高诱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上党关也。诗所谓徒殆野霸道,倾盖上党关,即此山矣。其水南流迳邘城西,故邘国也。城南有邘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伐郑,富辰谏曰:邘,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邘台是也。今故城当太行南路,道出此中。汉武帝封李寿为侯国。邘水又东南,迳孔子庙东,庙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伤道不可,欲北从赵鞅,闻杀鸣犊,遂旋车而返。及厥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巅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处也。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
净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
又东南迳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以淇、清合河,故受名焉。净水又屈而南,迳凤皇台东北,南注之也。
又东过汲县北。
汉建安四年,魏太祖斩之于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兖州叛,太祖曰:惟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
《汉书》称,越相吕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於汲之新中乡,得吕嘉首,因觉得获嘉县。后汉封侍中冯石为侯国。县故城西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彦善,县人也,累迁桂阳郡、五官将、尚书仆射,遭忧服阕,守河南尹,建宁中卒。碑东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
又东,长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一十三里,重源濬发于邓城西北,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迳七贤祠东,摆布筠篁列植,冬夏稳定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琊王戎、黄门郎河外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得意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故居也。先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
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是矣。盖孔氏因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邘水东南迳邘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邘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南流,注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