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又北,迳邬县故城东。《竹书编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秦聚也。《地理民风记》曰:县北有邬阜,盖县氏之。又右迳下博县故城西,王莽改曰闰博。应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下。
衡水又北为袁谭渡,盖谭自邺往还所由,故济得厥名。
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出县北者,乃虖池别水,分虖池故渎之所缠络也。
清、漳迳章武县故城西,故濊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濊水。东北迳参户亭,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枝水又东注,谓之蔡伏沟。又东,积而为淀。一水迳亭北,又迳东平舒县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地盘记》曰:章武郡治。
汉光武自呼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之。遇白衣老父曰: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世祖赴之,任光开门纳焉。汉氏复兴,始基之矣。寻求老父不得,议者觉得神。
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抵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东平舒县南,东入海。
衡漳又东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聪涣,东北为柏梁溠,东迳蒲领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刘嘉为侯国。《地理民风记》云:修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故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迳弓高城北,又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
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轑水出轑河县西北轑山,南流迳轑河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经》叙阜成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于事为同。渤海阜城又在东昌之东,故知非也。漳水又东北迳武邑郡南,魏所置也。
清漳水
衡水东迳阜城县故城北,胜利县故城南,河间郡治,《地理志》曰,故赵也。
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故鼓子国也。白渠枝水又东迳曲阳城北,又迳安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侯国也。又东迳贳县,入斯洨水。斯洨水又东,迳西梁城南,又东北,迳乐信县故城南。《地理志》钜鹿属县,侯国也。
《地理民风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从陂南出,夹堤东派,迳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高低相互迳通。
衡漳又东迳建成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属渤海郡。褚先生曰:汉宣帝五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泽东迳阜城南。《地理志》,渤海有阜城县,王莽改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迳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杨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