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世觉得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右出为淀,一水北注呼池,谓之濊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池北对层台,基隍荒凉,示存古意也。
衡漳又东北,左会滹池故渎,谓之合口。衡漳又东北,分为二川,当其水泆处,名之曰李聪涣。
汉光武自呼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之。遇白衣老父曰: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世祖赴之,任光开门纳焉。汉氏复兴,始基之矣。寻求老父不得,议者觉得神。
衡漳又迳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东相,盖相昌声韵合,故致兹误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为东昌矣。
衡漳又东,迳弓高县故城北。汉文帝封韩王信之子韩隤当为侯国,王莽之胜利亭也。
衡水又北为袁谭渡,盖谭自邺往还所由,故济得厥名。
衡漳又东北,历下博城北,逶迤东北注,谓之九争曲。西迳乐乡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乐丘也。又东,列葭水注之。
又东北过阜成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虖池河会。
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轑水出轑河县西北轑山,南流迳轑河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即于此处也。王莽改名桓隧矣。白马河注之。水上承虖池,东迳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迳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衡漳又东,迳武邑县故城北,王莽之顺桓也。晋武帝封子于县,觉得王国,后分武邑,武隧、观津为武邑郡,治此。
《经》叙阜成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于事为同。渤海阜城又在东昌之东,故知非也。漳水又东北迳武邑郡南,魏所置也。
按《地理志》,魏郡之属县也。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
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二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为献王。王莽改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二年,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章帝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皇,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胜利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
衡漳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渊之西南,侧水有武强县故治,故渊得其名焉。《东观汉记》曰: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觉得侯国。耆宿云,邑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今县治东北半许落水。渊水又东南,结而为湖,又谓之郎郡渊。耆宿又言,县沦之日,其子东奔,又陷于此,故渊得郎君之目矣。渊水北通,谓之石虎口。又东北为张平泽,泽水所泛,北决堤口,谓之张刀沟。北注衡漳,谓之张平口,亦曰张平沟。水溢则南注,水耗则辍流。
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东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漳泽津渚,今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盖水所钟也。其渎迳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迳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又东迳董仲舒庙南。仲舒,广川人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旧沟又东,迳修市县故城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