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典职》偃师去洛四十五里,望朱雀阙,其上郁然与天连,是明峻极矣。
谷水又东,迳平昌门南,故平门也。又迳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於其下为辟雍也。
东都、西域,俱为庄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上天可丈许。地壁悉累方石砌之,石作精密,都无所毁,其石悉入法用。
《汉官仪》曰:上西门以是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戍,故以丹漆镂之。太和迁都,徙门南侧。其水北乘高渠,枝分高低,历故石桥东,入城,迳瑶光寺,中有碑,碑侧法《子丹碑》,作龙矩势,于今作则佳,方古犹劣。渠水又东,历故金市南,直千秋门,古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灵芝九龙池。魏太和中,皇都迁洛阳,经构宫极,补缀街渠,务穷幽隐。发石视之,曾无破坏,又石工精密,非今之拟,亦可为精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秋门南流,迳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二门衡栿之上,皆刻云龙风虎之状,以火齐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又南迳通门、掖门西。又南流,东转,迳阊阖门南。
谷水又东,屈南,迳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阮嗣宗《咏怀诗》曰:步出上东门者也。一曰上升门,晋曰建阳门。《百官志》曰:洛阳十二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东观汉记》曰:郅惲为上东门候。光武尝出,夜还,诏开门,欲入,惲不内。上令从门间识面。惲曰:火明辽远。遂拒不开,由是上益重之。
谷水又迳灵台北,望云物也。汉光武所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尝宴于此台,得鼮鼠于台上。亦谏议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也,以清正称。
案礼:王有五门,谓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路门一曰毕门,亦曰虎门也。魏明帝上法太极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处,改雉门为阊阖门。
自非曹爽,庸匠亦难复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先此豚犊,信矣。渠左是魏、晋故庙地,今悉民居,无复遗墉也。渠水又西历庙社之间,南注南渠。庙色各以物色辨方。《周礼》:庙及路寝皆如明堂,而有燕寝焉。惟祧庙则无。后代通为一庙,列正室于下,无复燕寝之制。《礼》: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石为主,祭则希冕。今多王公摄事,王者不亲拜焉。咸宁元年,洛阳大风,帝社树折,青气属天,元王东渡,魏社代昌矣。渠水自铜驼街东,迳司马门南。魏明帝始筑阙,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南屏中旧有置铜翁仲处,金狄既沦,故处亦褫,惟坏石存焉。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来往之禁,一同两汉。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渠水又东,迳杜元凯所谓翟泉北,今无水。坎主九丈六尺,深二丈馀,似是人功,而不类于泉陂,是验非之一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