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梧仍然答得没有难度。
钟毓秀暗自叹了口气,柳相正现在攀附上了史相公,若非本身想入临安仕进,本日之事何必来哉,读书人的知己……被这竖子说得真是尴尬啊。
接下来是经义,就是主观题,以儒家典范中的一段一句或分歧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招考者作文,阐述本身的了解和熟谙,近似后代浏览了解中的读后感,普通比较矫捷。这类府学测验中,不需求多么出类拔萃的观点,也不需求多么标新创新的观点,合适当世大流观点便可。
杨奉贤和另一名先生则在秀才桌间走动,谨防有人作弊。
扫了一眼御书堂诸多秀才,钟毓秀仿佛在李凤梧身上瞥见了一个传说中的影子: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的狂儒柳开。
持续跪坐,揉了半晌后提笔答题。
实在那一世中,李凤梧从小学到高一都是顶尖的门生,只是高二迷上了收集游戏才一落千丈,最后补习了一年才考上个二流大学。
现在到了南宋,河东柳家已式微,旁支的河西柳家春节前被李凤梧这小子闹了个灰头土脸,这倒真是讽刺的紧。
读书人的知己,六字不成谓不重,凡是读书人身上稍有君子之气,多会自视狷介,对风骨和知己看得极重。
所谓举子,过了谢试便是,但需每三年再考一次,不像明清落第就意味着能够灿烂门楣,而秀才在宋朝更只是个称呼罢了,谢试不过的称之为秀才,读书人亦称之为秀才。
这和谢试、省试时考的赋、诗、论和时务策完整不在一个等次上,毕竟只是府学测验罢了。
帖经对李凤梧来讲毫无难度,毕竟是过目不忘的男人。
爱屋及乌,因为杨迈的原因,李凤梧对这位先生还是很有好感,闻言微微揖首,道:“门生受教。”
李凤梧答完帖经,双腿跪坐得有些难受,筹算活动一下,伸直腿揉了揉,一旁的杨奉贤便低声叱道:“书院之上,不得失礼。”
当然,此时还没有填空题的这类说法,而是称之为“帖经”,浏览了解称之为“经义”,作文称之为“策问”。
杨奉贤走到李凤梧桌前,看清李凤梧的卷面后不由得皱眉,李家小官人帖经答得极其完美,没有一处纰错,但是这字……实在不敢恭维,和六岁小童有甚不同!
磨好墨好提起笔如刷朋友圈普通刷刷刷的一起狂写,几近毫无梗阻,管它是诗经还是论语抑或是孟子,李凤梧早就背得滚瓜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