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天长地久。六合以是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贤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忘我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玄牝之门,是谓六合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i)而锐之,不生长保。金玉合座,莫之能守;繁华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chén,通假字“沉”),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丁爽,驰骋畋(tián)猎令民气发疯,可贵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报酬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未完待续。)
《品德经》,又称《品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当代先秦诸子分炊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期间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惟的首要来源。品德经分高低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成《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以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品德”为纲宗,阐述修身、治国、用兵、摄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辞意通俗,包涵博识。被中原前辈誉为万经之王。《品德经》是哲学着作。至今遍及传播,诱人、有魅力。其启事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六合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i)觉得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觉得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觉得利,无之觉得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非相较,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贤人处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品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高文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涵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录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相称,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因而老子言品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打动了老子,老子遂以本身的生*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品德经》。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期间,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职位,战役不竭。严格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官方痛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因而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wu),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逆天之事,欲久乎?抟(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眠时可知。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何故涤除,以其污污,玄引其缘发,透灵台而过呵,其迹自留,此人法也。爱民治国,能有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xu)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