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逆天之事,欲久乎?抟(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眠时可知。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何故涤除,以其污污,玄引其缘发,透灵台而过呵,其迹自留,此人法也。爱民治国,能有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xu)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可贵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气稳定。是以贤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有为,则无不治。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wu),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品德经》,又称《品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当代先秦诸子分炊前的一部着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期间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着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品德经》,至唐朝唐太宗曾令人将《品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品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品德真经》。当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当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品德经》这部奇异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汗青上最巨大的名着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切影响。据结合国教科文构造统计,《品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本国笔墨公布量最多的文明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