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虽大小高矮分歧,但几近都是粗腰筒状。当时已用于诗、乐、舞以及劳动、祭奠、战役和庆典当中。从秦、汉到清朝,中原地区原有的各种传统鼓几近都得以保存并有所生长,而以阿拉伯和印度为主的外来鼓,固然曾在中原耐久风行并具有首要的职位,但前期日渐式微乃至失传,仅在文献中留下了一些不详的记录,比方檐鼓、齐鼓、鸡娄鼓、羯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等。
箍圈形鼓
长筒形鼓①瑶族长鼓。鼓身颀长,腰细中实,双面膜,斜挂于腰侧或左手握鼓腰击奏。体积大的长鼓置于架上。用于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的歌舞。②佤族竹鼓。长100厘米,用青竹制作。上口蒙皮,下端竹筒劈扎成束腰状,下部三足鼎立。立于地上用双槌敲击;或左手抱鼓,鼓面朝前,右手执槌击奏。用于歌舞。③鱼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摆布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或羊皮。用时左手竖抱,右手拍击朝下的鼓膜,是道情、鱼鼓、竹琴等曲艺音乐的伴吹打器。[4]
吹奏时,奏者将鼓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压住鼓的上方边沿,使之牢固,同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知名指执鼓棰敲击。左手持板击节。用于“十番鼓”器乐合奏或昆曲清唱伴奏,普通是每拍敲一下,起把握节拍感化。
排鼓:我国鼓类乐器中的新种类,束缚后,我国乐器工人和音乐事情者,总结国表里鼓类乐器技术经历,按照官方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鼎新而成,造形美妙,音色丰富多变,具有民族气势,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首要乐器,遍及用于器乐合奏、处所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厅常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①大鼓。乐队用的大鼓膜径约 50~100 厘米,高低蒙牛皮。平常置于鼓架,双槌敲击。用于器乐合奏及跳舞、戏曲的伴奏。节日庆典用大鼓膜径100厘米以上,由1人或数人各执双槌击奏。②堂鼓,又称同鼓,清朝又称杖鼓。形状与大鼓不异,但较小,鼓径普通为7、8、10寸3种规格。用于器乐合奏,戏曲、跳舞的伴奏及合奏。③战鼓。形状与大鼓类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发音清脆,有大小分歧规格。首要用于合奏、跳舞、杂技团和锣鼓队。④书鼓。鼓身扁圆,鼓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低而清脆。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是北方各种说唱音乐的首要伴吹打器,演唱时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单签击奏。⑤腰鼓。相传由南北朝外来鼓羯鼓演变而来。鼓身中间粗,两端细,蒙以牛皮或骡子皮,鼓身一侧置两个铁环。有大小4种规格,发音清脆。常由舞者挂于腰侧,执双槌边击边舞。用于官方秧歌或节庆、迎宾典礼中。⑥朝鲜族小鼓草高。扁如书鼓,径长约25厘米,有柄。既是乐器,又是跳舞道具,用时左手执柄,右手执棒击奏。常边敲边舞。⑦朝鲜族圆鼓。形似汉族小鼓,直径37.5厘米。吹奏时席地而坐,左手击拍,右手执槌敲伐鼓面与鼓边。⑧高山族大鼓。形似汉族堂鼓,膜径24~45厘米,用于祭奠、节庆、婚礼,播种和农田驱虫等。⑨傣族大鼓光拢。中腰稍粗而近于圆柱形,置于架上。可1人边击边舞,也可2人合击。合奏时,1人在前执槌边击边舞,另1人在后用长篾条击奏,收回咚咚啪啪的声响。20世纪50年代,将体积缩小后搬上舞台,用于合奏和歌舞伴奏。笅笖壮族大鼓奘络。形似堂鼓,单面蒙牛皮,两侧中部设铁环。吹奏时置于地上用双槌击奏。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和狮舞、龙舞的伴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