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俩这挨着火,另有些热乎气,再远些还站着个卖冰糖葫芦的半大孩子,本来个子就不高,缩着脖子跟鹌鹑似的,快冻成棍了。他双手拢在袖子里,两根胳膊里圈着根比他还高的草垛子,上头插满了冰糖葫芦,红艳艳的瞧着挺都雅,买卖却比他俩还暗澹。
“那您是?”
这才渐渐想明白:站得高的人, 是能翻云覆雨的。
连续敲了好几遍门,大门才吱呀一声翻开,里边探出个脑袋来,是位头发斑白的老伯。
马车行了半个时候,停在了姚大善人府前。
“女人来一包?五个铜板!”
因而她神情暖和,抬手拂去他肩上碎雪,道了句:“想从商,那就好好学。”
长生牌位的事,虞锦上回听她那大伯娘提了一嘴,本觉得是个遁词,谁知竟是真的。
他背着委曲,在牢里熬了半年, 曾很多回卑躬屈膝求过县老爷, 却无人肯信他。穷途末路之时赶上了朱紫, 锦爷花一百二十两银子救了他,冯三恪内心是感激的,可总归感觉世道艰巨, 叫民气寒。
……
这些年朝廷课税越来越重,盐之一道利愈薄,再加上每年哪儿有天灾,哪儿有天灾,朝廷逼捐,都要刮一层皮下来。贩盐几近成了亏蚀买卖,不是悠长之计,可要想转行做别的哪有那么轻易?
可瞧着面前白叟家眼里透出的嘲弄,她无端有了几分不好的预感。
提早划开背的栗子丢锅里,挥个大铁勺哗哗得翻炒,甜香能飘出好远。炒到半熟的时候就得停手,把底下烧得正热的柴火拣出大半来,剩个小火温着,比及客人来的时候再翻一会儿就熟了。
——有钱,便不受欺负。
不过陈塘确切是穷,路修了一半,停了。这一半还不是路没通上官道的意义,而是摆布劈的一半——左边是平平整整的官道,右边坑坑洼洼石子路。
“姚老爷好兴趣。”
虞锦盯着他肩上碎雪, 揣摩着他这话。实在她想说,有钱也受欺负, 时下贩子职位不高, 受的欺负多了去了。钱没甚么用处, 有势才不假。
“有的村富得流油,却爱装穷,不需给他们掏银子;有的村高低一族,自恃清贵,你给他们修桥修路,人家反倒感觉屈辱了人家家声。只要真正的贫村,给他们办事才气落下好。”
*
“总得喊两声。”
姚家买卖做得红火,家里儿子也一个比一个出息,短短十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
县老爷说话不顶用,都得从姚大善人这儿借个面子。白叟家讲几句事理,比给多少银子都好使。
姚大善人在这陈塘也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了,是靠着几十年积德积善博出来的名声。
这封信丰富,里头好几页纸,姚老爷慢腾腾看完了,奉告她:“信里说的是这仁商牌匾的事,你爹让你返来修桥修路,却又怕你年纪轻,不懂里头的门道,叫我看顾着些。”
外来客商的财帛赚不到了,想要重新繁华,就得把路接在官道上。而修直道刚好要过南扬村,想要把路修起来,就得将南扬村一劈为二,人家那里肯干?村里人家都是祖祖辈辈生在这里的,同宗族的能有五六百人,扛着锄头守在村口,死活不让拆。
赵小六胡涂了,看着那小女人走过街,站到了他摊位前。
小女人却没接他的袋子,只拈了一颗剥了壳,尝了尝味道。仿佛是感觉味儿不错,笑眯眯问他:“小哥哪天回家过年呀?”
前些年从都城到海津府的官道新修了一回,不再过陈塘县,而是改道武清县了。一下子天南海北的人都不见了,陈塘县逐步冷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