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诚心肠说道:“佛陀妙法不择众生,讲经总该有始有终,还是烦请特使再等我两日吧。”
而在它西部的天山山脉则高大如屏,均匀海拔五六千米,庞大的相对高差令人望而生畏!
空中上乱石磷峋,不时可见白骨以及回旋于其上的秃鹫。
“老衲担忧的不是这个,”无尘长老叹道,“去高昌天然没甚么,题目是出了高昌以后你如何办啊?丝路中段小国浩繁,各国干系错综庞大,便是胡匪也比别处猖獗。并且过葱岭也难,弄不好法师就得从有暴龙保护的凌山雪道上通过!何况,没有叶护可汗的公验,就算畴昔了也费事得紧。别的不说,在不信佛教的处所,光化缘这一条就难上了天!”
“那边便是高昌国的王城吗?”玄奘指着那座城池,问欢信。
无垢长老是伊吾人,明显要比汉僧无尘长老更爱伊吾,也更情愿站在伊吾的态度上考虑题目。他不想因为这件事而让伊吾国遭到费事。
这里的确就是神灵的菜园!跟这些庞大的石头比起来,那十余顶帐篷活像是纸叠的小玩艺儿。而在他的脚下,红色的沙砾上散落着很多形同玛瑙、风棱石等各种奇石,似是妖怪遗落的财宝。
玄奘一怔:“不必这么急吧?贫僧在伊吾的讲经还没有结束。”
但是无垢长老力劝玄奘去高昌。
“这个大师不必担忧,”欢信自傲地说道,“我高昌乃是西突厥王庭的姻亲之国,我国的长公主嫁给了统叶护可汗的宗子,些许小事天然能够处理。”
沉默半晌才开口道:“大师说得当然不错,但是玄奘已经承诺他们了。再说,玄奘也不想因为此事而让伊吾国王难堪。”
玄奘拍了拍老马的头,笑道:“你这老马,亏你这一把年纪,又多次走过戈壁,如何胆量还这么小?莫非,你怕这内里的妖怪?”
玄奘心中不由收回一声惊呼——自打分开凉州,他还从未见过一座这么大的都会。伊吾的王城跟它比起来,实在是小得不幸。
玄奘走到一块石“蘑菇”下临时愣住了脚步,屏息远眺——
“多谢王之美意,”玄奘沉吟道,“但是,贫僧筹办在此讲经结束,就取道西北,到可汗宝塔去,与高昌不是一个方向……”
分开伊吾的前一天夜里,玄奘与无尘长老对坐扳谈了一夜,从佛法一向聊到西域的局势。
火线是阳光晖映下的赤红色沙地,玄奘的面前却不时变幻出无尘长老愁闷的面庞。
他说得没错,作为丝路上的小国,特别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伊吾的难堪处境,东面的大唐、西面的高昌、北面的突厥,哪一个都获咎不起。是以,固然有些依依不舍,伊吾王还是不得不遵循麹文泰的要求,发动手谕,乖乖地放玄奘上路。
这一年,是大唐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的蒲月初,高昌国正进入炎炎的隆冬时节。
“实在妖怪也没甚么可骇的,他们比你不幸多了,”路上,玄奘感慨地对赤离说,“你想想看,他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长年糊口在这么一座像着了火似的都会里,可不就跟下了火狱一样么?是不是很不幸?……”
越往前走,气候越热。特别到了正中午分,骄阳就如同铁匠火炉上烧红了的金属块,蒸腾在海市蜃楼般虚幻的瘴气中,就连氛围也仿佛被点着了,皮肤被烤得一阵阵刺痛。
两天后的凌晨,玄奘向伊吾王,无尘、无垢二位长老以及伊吾僧俗告别后,便在高昌使臣的护送下,再一次踏上了西行之路。
“但是葱岭以西呢?”玄奘问道,“没有西突厥可汗的公验,只怕难以通过吧?”
当然,同莫贺延碛比拟,更大的分歧还在于:每天傍晚,他们都可看到几顶帐篷,或者几间用大石块和粗木搭建而成的粗糙的房屋,中间环绕着一口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