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山海经
《山海经(全文注释译文)》(完整保藏版)
《山海经》的版本很多,此中注释本也稀有种,如晋人郭璞所撰《山海经传》、明人王崇庆所撰《山海经释义》、清人吴任臣所撰《山海经广注》、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经笺疏》等,都是较首要的。此中尤以郝注本为集大成之作。他针对前人研讨《山海经》,尚存“辨析异同,刊正讹谬,盖犹未暇以详”的环境,因而博采众家之长,“作为《笺疏》。笺以补注,疏以证经……计创通大义百余事,是正讹文三百余事,凡所指擿,虽很有根据,仍用旧文,因此无改,盖放(仿)郑君康成(郑玄)注经不敢改字之例”。以是,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是一种较好且又通行易得的本子。今次注译《山海经》,即取郝注本作为底本。而前面所说的把原文中讹误衍脱之字用圆括号和方括号标示出来,并不径改,就是成心遵守“注经不敢改字”的原则,庶免拘泥之讥。
但是,因为《山海经》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写成于一时,笔墨记录上本已疏略简乱,再加上传播时候长远,以是,讹误衍脱、增削窜改的环境很多,令人不便浏览,常常难以了解,需求做一些订正疏浚的事情。但考虑到本书为一部提高性读物,在于简明,不宜停止烦琐考据,故采纳通便之法,既能保持原文面孔,又可校订理顺笔墨,还要不必列出订正记。这就是:凡遇讹文,即标以圆括号,前面补上改正之字,并标以方括号,表示改正,如《南山经》鹊山条中的“其状如穀而黑理”一句,“穀”为“榖”之讹,因而校订为“其状如(穀)[榖]而黑理”;凡遇衍文,即标以圆括号,表示删除,如《南山经》最后一条中的“一璧稻米”一句,在高低当中读不通,实为衍文,因而校订为“(一璧稻米)”;凡遇脱文,即标以方括号,表示补充,如《南山经》柢山条中的“又东三百里柢山”一句,“三百里”下脱一“曰”字,因而校订为“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凡作如此校订的笔墨,都是有可靠按照的,是在接收古今学者研讨服从的根本长停止的,如明人王崇庆,清人王念孙、何焯、吴任臣、汪绂、毕沅、郝懿行,古人汪绍原、袁珂等,此中尤多得益于袁珂的订正服从。又《山海经》中每多异读字、通假字,难识难读,故随文用拼音注上音,并且不避反复,以便利明天的青年读者。本书的注释本着浅显易懂的原则,制止繁征博引,力求简明扼要,以疏浚文义为主。注释中所据成说,首要出自晋人郭璞的《山海经传》、清人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古人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别的,也间出己意,以发明前贤所未逮者。如遇似是而非之说,或几种说法都可通,却难定夺,则于注释中列出,以供读者辨别择取。如遇意义不明,又无干证可求之处,则仍存其疑,不做臆解,以求慎重。除个别环境外,不做反复注释。本书的译文,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尽量制止以释代译。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给天子进献了一只奇特的鸟,拿各种食品喂它,但它都不肯吃。闻名文人东方朔瞥见这只鸟,就说出了它的名字,又说它该当吃甚么。一实验,公然就像东方朔说的。天子问东方朔如何晓得的,他说《山海经》中有记录,看了自会晓得。
到了汉宣帝时,上郡某地的一个石室陷落,有人发明内里的石壁上描画着“反缚盗械人”的图象,传说开来,但无人晓得何意。大学者刘向却指出这是“贰负之臣”。天子问他如何晓得的,刘向也答复是从《山海经》上看到的。天子大惊,朝臣轰动,因而呈现了一股浏览《山海经》的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