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而李白却对御用文人的糊口日渐厌倦,目睹国度表象繁华里埋没败北,他虽被玄宗赏识,可身无实权,与心中济世救民的抱负相差甚远,还不能对其做出任何窜改,心灰意冷下,他整天喝酒度日,又与贺知章等人结成“酒中人仙”之游,连玄宗召之都不入朝。另有高力士记恨脱靴一事,多次向玄宗进谗,诽谤李白,久而久之,玄宗对李白亦萧瑟冷淡。在京仅三年,李白就弃官而去,遁入了五湖四海中。
一日,唐玄宗携杨贵妃设席亭内,品酒,观花,赏心。乐工李龟年带着新选的梨园后辈,执了各自乐器,前来承应。一番叩拜以后,皆在一旁待命唱奏。不料玄宗却说:“且慢,本日对妃子,赏名花,焉用旧乐词?”随即令了乐工李龟年,带着他的玉花骢马,去寻李白进宫赋诗扫兴。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那种铺天盖地,石破天惊的繁华,也只要牡丹能够给。与一朵牡丹的对望,它开得那么乱世,开得那么澎湃,开得那么长夜无荒,便会生出一种恍忽来,狐疑本身在唐朝。氛围,是唐时氛围。色彩,是唐时色彩。力道,是唐时力道。
像听李玉刚的曲子。“袅晴丝吹来闲天井,摇摆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满身现……”,他反串唱《牡丹亭》,染胭脸,琼瑶鼻,烟丝一样的眼神,蛇信子一样的嗓子,带着无尽的柔靡和奥秘。一个字挂在舌尖,半天落不先来,心悬着,春拉成了线,声音也拉成了线,只由他晃来晃去。牡丹在戏里姹紫嫣红的开……它就是花好月圆里的阿谁花啊。
――《清平调*其三》
因为,这本就是俗世。
――《清平调*其二》
借问汉宫谁得似。不幸飞燕倚新妆。
但是牡丹,真的是唐时花。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爱的就是那沧桑的焦骨。焦骨之上,花开得更加的艳异。“姚黄”,“魏紫”,“二乔”,“赵粉”,“丹炉红”,“绿玉,“水晶蓝”,“藤花紫”,“夜光白”……目炫狼籍,都是浩渺而壮阔的美。牡丹也热忱,不埋没,不闪躲,带着生灭由之的派头,绽放了,还绽放,总绽放不敷似的。像一个热恋中的女子,惊人的贵气里,带着非常的天真。你要甚么,我都给你,这怒放给你,这花香给你,这山山川水,人间光阴,我给得起的,给不起的,都给你。那贵重的情义,像天上掉下来的金,别奉告我你不要。
牡丹花语:美满、浓情、繁华、生命、等候。(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我母亲的陪嫁,蓝印花布上有牡丹,染成了靛蓝的老青色,好似有强行压抑的低眉顺目,那花瓣,一瓣一瓣都是宿世的模样。红色的被芯上亦是牡丹,大朵大朵的开,一个花苞也没有,喜庆洋洋的,睡在上面,如同旧时人物……珠光吐哺,画堂春好,人间的波折,磨难,欢乐,都像香息轻漾,幽然流转在眉间。心会平空丰腴起来,像一朵盛开的唐时花。开时无谓,败时安然。
其一咏的是妃子,其二咏的是牡丹,其三则是合而咏之。以虚处着笔,刻其风骨。绘其神采,待落到实处时,又刚好回应其一,读来旖旎流芳,花光迷离,满口生香,太白真是仙才也。唐玄宗与杨贵妃看后,皆是欢乐赞叹得很。随即命李龟年与梨园后辈谱出新声,奏笛,伐鼓,琵琶,吹栗,牙板,合唱,入耳即醉,入心即化,又回味无穷,如临瑶池,公然好听至极。
时候再回溯到一年前,也就是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带着半生的游历与满襟的抱负,由人举荐来到长安。相传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慕他才调,竟“降辇步迎”,又“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当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件时,李白亦成竹在心,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美,当即就让李白供奉翰林院,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天子摆布。凡有筵会郊游,必命李白侍从,赋诗纪实,以绚丽笔墨传播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