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方 效俱速随证详 难悉录唯温经 带下服 十二 、九痛、七害、五伤、三痼共三十六种。因经致病,统名曰带下,言病在带脉,非近时赤白带下之说也。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前阴下血、暮发热、手掌烦热、腹痛、口干如此。其功实不止此也。
吐利痛 太阴编 太阴湿土,为纯阴之脏,从寒化者多,从热化者少,此经主寒症而言,宜理中汤、四逆汤为主,第本来为王叔和所乱耳。论以腹中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大纲。
即痘疹 此传心 痘为天赋之毒,伏于命门,因感外邪而发。初起时用桂枝汤等,从太阳以化其气,气化则毒不留,自无统统郁热诸症,何用服连翘、紫草、牛蒡、生地、犀角、石膏、芩、连诸药,乃至寒中变症乎?及报点已齐后,冀其浆满,易于结痂而愈,当求之太阴,用理中汤等补中宫土气,觉得成浆脱痂之本,亦不赖保元汤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圆之力也。若用毒药取浆,先损中宫土气,浆何由成?误人很多!此古今痘书所未言,唯张隐庵《侣山堂类辩》微露其机于言外,殆重其道而不敢轻泄欤?疹症视痘症稍轻,亦须知此法。
眩晕症 皆属肝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虚痰火 各分观 仲景主痰饮。丹溪宗河间之说,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内经》云∶精虚则眩。又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敷则脑转耳鸣。诸说分歧如此。
癫虚发 石补天 磁朱丸是炼石补天伎俩,骆氏《内经拾遗》用温胆汤。
邪传变 病日深 治之得法,无不即愈。若逆症、坏症、过经不愈之症,皆误治而至也。
二陈尚 九味寻 人皆曰二陈汤为发汗安稳之剂,而不知茯苓之渗,半夏之涩,皆能留邪生热,变成谵语、不便等症。人皆曰九味羌活汤视麻桂二汤较妥,而不知太阳病重,须防侵入少阴。此方中有芩、地之苦寒,服之不汗,恐苦寒堕入少阴,变成脉沉细但欲寐之症;服之得汗,恐苦寒戕伐肾阳,阳虚不能内固,变成遂漏不止之症。时医喜用此方,其亦知此方之流弊,害人匪浅也。
开交骨 归芎乡 交骨不开,阴虚故也,宜加味芎归汤。
稚阳体 邪易干 时医以稚阳为纯阳,存亡关头,开手便错。
痰火亢 大黄安 寸脉滑,按之益坚者,为上实。丹溪用大黄一味,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下一二钱。
五畜状 吐痰涎 肺如犬吠,肝如羊嘶,心如马鸣,脾如牛吼,肾如猪叫,每发必吵嘴流涎。
过此失治,则变成痉症。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栝蒌根汤,此太阳而兼阳明之治也。抑或寒热来往,多呕,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或单用小柴胡汤,此太阳而兼少阳之治也。
目睹者 实痛心 人之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今行道人先学利口,以此药杀人,即以此药得名,是可慨也。
消渴症 津液干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饥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汤。饮一溲一小便如膏为下消,治以肾气丸。实在皆津液干之病也,赵养葵变其法。
痰饮第二十
湿气胜 五泻成 《书》云∶湿成五泄。
坎离交 亦不切 时医遇此症,便云心肾不交,用茯神、远志、莲子、枣仁之类,未中病情,皆不切之套方也。
千古秘 理蕴深 喻嘉言通禅理,后得异人所授,独得千古之秘。胡卣臣曰∶习幼科者,能谦虚体味,便可免乎殃咎,若骇为异说,则不法无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