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子(二钱,微炒) 前胡 当归 半夏 陈皮 浓朴(各一钱) 沉香 炙草(各五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甘草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 大枣(三枚)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上即愈。
柴胡(四钱) 半夏(二钱) 黄芩 炙草(各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 五味子(八分)水二杯半,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二服。
越婢加术汤(《金匮》) 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按里水当是皮水笔误也。或水在皮里,即皮水之重者,亦未可知。
黄土汤(《金匮》) 治先便后血为远血。亦治衄血、吐血、血不止。
附录中民风方杀人以示戒
栝蒌(连皮子捣,五钱) 薤白(如干者用,三钱,生者用六钱)白酒三杯,煎八分服。加半夏二钱,名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肉痛彻背。
妙香散方见《遗精》。
浓朴(四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防风通圣散 治热风卒中,外而经络手足 ,内而脏腑二便闭塞,用此两解之。较之三化汤较妥,亦为类中风实火治法。所用表药,火郁发之之义也;所用下药,釜下抽薪之义也。
加减小柴胡汤 治发热咳嗽。
吴茱萸汤方见《亲信痛》。
暑症方
干姜(一钱,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去皮尖,六分,炒) 肉桂(六分)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一钱。
桑叶(经霜者去蒂,三钱) 人参(一钱) 石膏(二钱三分,研) 杏仁(去皮尖,一钱二分) 甘草(一钱二分) 麦冬(一钱) 枇杷叶(去毛蜜炙,一钱三分) 黑芝麻(一钱五分,炒研)水二杯半,煎八分,热服。痰多,加贝母三钱;或加梨汁半盏。
中风方
防己 桂枝 黄 (各三钱) 茯苓(六钱) 炙草(一钱)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黑锡丹 治脾肾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急。
赤小豆(浸令出芽晒干,一两) 当归(四钱)共研末。每服三钱,浆水下。即洗米水,三今后有酸味是也。按凡止血标药可随宜作引,血余灰可用一二两同煎,诸血皆验。栀子、茜草、干侧柏治上血,槐花、生地黄、乌梅、续断治血崩。凡下血及血痢,口渴,后重,脉洪有力者为火盛。可用苦参子去壳,仁勿破,外以龙眼肉包之,空肚以仓米汤送下九粒,一日二三服,渐加至十四粒,二日效。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症,舍此方再无他法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即痘症倾圮逆候,服此亦可复生。
白虎汤(仲景) 治伤暑大渴、大汗之证。
启隔饮(《心悟》) 治食入即吐。
枳实(二钱) 白术(四钱)水二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腹中软即止。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按而陷落。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禹余粮丸(《三因》) 治十肿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急,小便倒霉,但是水气,悉皆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臌胀之要药)。
川贝母(一钱五分,切片不研) 沙参(三钱) 丹参(二钱) 川郁金(五分) 干荷蒂(三个) 砂仁壳(四分) 杵头糠(二钱,布包) 茯苓(一钱五分) 石菖蒲(四分)水二杯,煎八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