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按而陷落。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六一散(河间) 治统统暑病。
防己(三钱) 炙草(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黄 (三钱) 生姜(四片) 大枣(一枚)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黄;胃中反面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
疟疾方
三化汤 治热风中脏,大便不通。
麻黄人参芍药汤(东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咳嗽诸方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吴茱萸汤(仲景) 治冷痛。通治食谷欲呕,头痛如破,烦躁欲死者,及大吐不已之症。
启隔饮(《心悟》) 治食入即吐。
人参败毒散 喻嘉言最重此方,令微汗则阳气升,而陷者举矣。此法时医不讲,余每用此方加陈仓米四钱,或加黄芩、黄连,屡用屡效。
此方古人用之屡效,以其大能暖水藏也,服此丸更以调补气血药助之,不为峻也。
黄土汤(《金匮》) 治先便后血为远血。亦治衄血、吐血、血不止。
甘草干姜汤(《金匮》)炙甘草(四钱) 干姜(二钱,炮)水二杯,煎八分服。
茯苓甘草大枣汤(仲景) 治气喘脐下动气,欲作奔豚。
熟地 远志 山茱肉 巴戟天 石斛 石菖蒲 五味子 肉苁蓉(洗) 肉桂 麦冬 附子茯苓(各三钱)加薄荷叶七叶,水二杯,煎八分服。此体例在轻煎,不令诸药之味尽出。其性浓厚,以镇诸逆;其气味轻清,速走诸窍也。
补骨脂(四两,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吴茱萸(泡) 五味(炒,各二两)用红枣五两,生姜五两,同煮。去姜,将枣去皮核捣烂为丸,如桐子大。每日五更服三钱,临卧服三钱,米汤下。加白术、附子、罂粟、人参更效。
七气汤 治实胀属七情之气者。
黄 桂枝芍药苦酒汤(《金匮》) 治身材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风水脉浮,黄汗脉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毛孔入得之。(水气从毛孔入而伤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黄,水气搏结,而脉沉也。凡看书宜活看,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而至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风内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湿,湿久生热,湿热交蒸而成黄色,皆能够汗出。入水之意,悟之!)黄 (五钱) 芍药 桂枝(各三钱)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把稳烦,至六七日乃解。(汗出于心,苦酒止之太急,故心烦。至六七日,正复而邪自退也。)桂枝加黄 汤(《金匮》)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盗汗出。汗已反发热,久久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倒霉(以上皆黄汗之变证、师备拟之,以立治法。兹因集隘,不能全录,只辑其要)。此为黄汗。(言变证虽多,而其源总由水气悲伤而至。结此一句,见治法不离其宗。)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 黄 (各二钱) 大枣(四枚)水三杯,煮八分,温服。斯须啜热粥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