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 第2章 人物
王敦最后是身败名裂了的。
这一次,谢安也没有让桓温绝望。他一步一步走下台阶趋前就席,安闲不迫地将帐下的卫士看了一遍,然后不慌不忙地问桓温:谢安传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不知明公为甚么要在墙壁间埋伏这么些人?
实在桓温的野心不能实现,谢安是做了手脚的。厥后桓温病重时,曾再三催促朝廷给他加九锡,朝廷也不得不表示同意。但是文秘草拟的圣旨,谢安老是不对劲。成果改了又改,写了又写,拖到桓温归天也没能收回。[53]
比如桓温。
国本就是太子,这时的太子是司马绍。司马睿因为宠嬖郑妃,便想废掉司马绍,改立郑妃的儿子司马昱(读如玉)。他乃至把圣旨都写好了,却不晓得如何才气万无一失地昭告天下,因为同意这计划的只要一小我。
这是晋穆帝期间的事。现在的东晋王朝,早已不是王导期间的模样。晋明帝司马绍归天后,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继位,朝政实际上落入庾太后哥哥庾亮之手。庾亮是要加强中心集权的,是以与处所权势抵触严峻,终究变成苏峻之乱,东晋王朝也差一点就万劫不复。
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温峤没想到会有此一问,当场愣在那边。
大师都说:桓大将军真是当代豪杰!
乱世之豪杰,治世之奸贼。[3]
谢安和东晋,也都躲过一劫。[52]
简文帝就是差一点被司马睿立为太子的那小我。他也是清谈家,并且学问赅博,气度不凡,口碑极佳,就连桓温都常常感慨:朝廷中竟有如许的人物![45]
如许的公关大师,天然也是调和冲突的妙手。王敦第二次反叛时,明帝曾命令裁撤朱雀门外的浮桥。但是卖力此事的丹阳尹温峤(读如叫)不但没有履行,上殿今后也不赔罪,还索要酒肉。明帝龙颜大怒,殿堂之上氛围非常严峻,统统人都战战兢兢,不敢多说一句。
可惜如许的好日子再无能够,只不过内心深处的剑拔弩张仍必须表示为温文尔雅,不然就不是魏晋风采。是以平时不善言辞的桓温为了对废立一事停止解释,竟经心筹办了数百字的发言稿,然后才去见简文帝。
以是,董卓也是豪杰,刘备就更是。[7]
王敦一甩袖子站了起来。
但是桓温对人们把他比作王敦是不对劲的,他更赏识的是刘琨。北伐前秦时,桓温偶遇当年刘琨府上的歌女,这个老女人一见桓温就眼泪夺眶而出。桓温问她为甚么,老女人答:瞥见将军就像瞥见了刘司空(刘琨)。
但是身为名流的许劭,却看不起这个出身寺人家庭的小伙子。曹操则使出浑身解数,用近乎耍恶棍的体例逼许劭表态。万般无法之下,许劭给出了如许的评价:
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5]
听众给出的评价则是两个字:雄爽。[21]
大丈夫。
元帝则以最高礼遇答复王导。他光着脚走下御座,握着王导的手叫着他的字说:茂弘,这是甚么话!朕还要把千里江山都拜托给你呢![28]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4]
刘惔却说:有了桓温,荆州倒是不会沦入敌手;但是有了荆州,桓温可就没人管得住了。[42]
不过谁都想不到,出身王谢望族的王敦在都城却被看作乡巴佬。因为他不会说洛阳话,也不懂朱门的端方,更不善于琴棋书画。他乃至闹了很多笑话,此中之一,是在公主那边上厕所时,把塞鼻子用的干枣和洗手用的澡豆都吃了,成果公主的婢女无不掩口而笑。[20]
对本身都能动手的,对别人也不会有怜悯心。有一次洛阳巨富王恺(一说石崇)宴请王敦和王导兄弟,特地安排了美女敬酒。客人如果不能一饮而尽,就杀了那敬酒的美人。是以王导虽不堪酒力,也只好勉为其难。王敦却在连杀三人以后,仍然滴酒不沾,并且泰然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