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 第2章 人物
司马睿却做了一个精确的决定。他访问了王导,并让他穿上朝服。诚惶诚恐的王导跪下来叩首赔罪说:乱臣贼子历代都有,没想到竟出在臣的家属。
存眷的背后,是社会的承认与尊崇。[10]
王敦却既在乎也不在乎。
这个故事在当时必定广为传播,并且有各种版本。但最为后代认同的,是如许十个字:
有一次,北方名流在长江边集会。当时风和日丽,江水滚滚,六合之间充满诗情画意。这时,座中一人却喟然感喟说:风景还是一样的好,只是黄河换成了长江。
实在桥玄也有点评,并且与许劭类似:
究竟上,桓温的野心就是从担负荆州刺史以后开端收缩的,只不过这野心也能够说是大志。因为桓温的锋芒并不像王敦那样指向建康,而是指向胡人。灭亡成汉后,他又征前秦、败姚襄、伐前燕,兵临长安,军进洛阳,获得了东晋有史以来的最大胜利。
简文帝再次批复:如果桓公以为晋的国运还久,请奉前诏履行。如果以为我活力数已尽,朕退位让贤就是。
晋元帝身后,继位的是晋明帝司马绍。明帝和王敦都磨刀霍霍,必欲置对方于死地。最后,王敦之乱因其病逝而告终。他的权势被东晋王朝的当局军剿除,本人的尸身也被挖出,脑袋还被砍下来挂在浮桥上示众。[16]
桓温非常欢畅,便重整衣冠,让老女人再看。
刘备是被诸葛亮和曹操都认作豪杰的,曹操乃至以为天下豪杰只要他们哥俩。传闻,曹操说这话时,刘备正跟他一起用饭,竟当场吓得掉了汤勺和筷子。[8]
司马睿的心机防地完整崩溃了。他一声不吭从怀里取出改换太子的圣旨,撕得粉碎后扔向王导。
厥后,司马绍担当了皇位,是为晋明帝。
那么,现在的王导又在那里?
当然是。并且遵循儒家伦理,他也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但是在魏晋,王敦遭到的倒是由衷的佩服。
很多人都替他捏把汗。
那么,桓温的这一边幅特性可靠吗?
枭雄桓温
乱世之豪杰,治世之奸贼。[3]
很难设想这是对一个“逆贼”的评价,并且传闻这评价在王敦活着的时候就已经非常风行。[18]
桓温是在简文帝归天后半年来建康的。没人晓得他为甚么要来,只晓得他本来但愿简文帝临终前禅让皇位,并且以为这一欲望落空是谢安和王坦之从中作梗。[49]
王敦没想到的,王导也想不到。王导约莫是想做周公或者诸葛亮的,固然他的抱负要小很多。如许的人,当然不成能有谋逆之心。但是王敦却闹出了惊天大案,而王导与王敦的干系则不管如何都没法抛清。
谢安很狼狈。
但是身为名流的许劭,却看不起这个出身寺人家庭的小伙子。曹操则使出浑身解数,用近乎耍恶棍的体例逼许劭表态。万般无法之下,许劭给出了如许的评价:
新天子是会稽王司马昱,是为简文帝。
可惜对于如许一种政治局面,对劲的只要王导,王敦和司马睿都不对劲。王敦桀骜不驯跋扈放肆,司马睿则不甘大权旁落,试图操纵别人的力量来钳制王家,成果是手握重兵镇守荆州的王敦不想谋反也得谋反。
桓温废立天子今后,也像当年的王敦一样回到了本身的军事基地。这些枭雄是毫不会待在都城的。帮手简文帝并摒挡后事的,便主如果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桓温如果想策动政变,就得先拿下他们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