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 第3章 精神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51]
毫无疑问,风骚既然是风采,那就必然是民风,也就必然会窜改。大抵上说,汉末重时令,魏时喜放荡,东晋尚超脱。魏晋之际的名流,不但要啸,要喝酒,有的还要服药。这类药叫五石散,吃了今后皮肤发热轻易擦伤,以是只能穿宽松的旧衣服,身上也会长虱子。[10]
濠就是濠水,在今安徽凤阳。濮则是濮水,在今河南省境内。在濮水,庄子回绝了楚王的雇用,表示宁肯做一只在泥潭里打滚的乌龟,也不肯意从政。在濠水,庄子则怡然得意地对惠子说:你看那鱼儿在水里安闲不迫地游来游去,那就是鱼的欢愉呀![66]
实际上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是一名超脱不群的翩翩美少年。他种田,一定是为了餬口;他读书,只不过观其大略。他最喜好的,或许并不是挑灯夜读,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在凌晨和夜晚抱膝长啸于山林。[3]
想来钟会为此次见面做足了筹办。他乃至聘请了当时各界的社会名流,穿戴宝贵的衣服,驾着豪华的马车,宾从如云前呼后拥浩浩大荡地一同前去。
这并不奇特,因为喝酒是魏晋名流的标记之一,要酒不要命的故事也层出不穷。比如有个名叫毕卓的,跟山涛一样官居尚书吏部郎,只不过是东晋的。某天早晨,他嗅到隔壁官署有酒香,竟翻墙畴昔偷酒,还拉着抓他的巡夜人一起喝。最后,这位老兄终因酗酒而被免官。[25]
因为与儒家思惟相抵触。儒家美学以为,音乐是感情的表示。通过音乐,能够看出民气的向背,也能够熏陶脾气敦风化俗。是以,音乐能够也应当为实际政治办事,统治阶层则无妨操纵音乐来实施管理,是为“乐教”。
跟刘伶、阮籍一样,陶渊明也嗜酒如命。
督邮来到彭泽时,县里的部属就提示长官:大人得穿戴整齐规端方矩恭恭敬敬前去拜见。陶渊明一样受不了这窝囊气,当即解下官印和绶带离职走人。只不过,他没让督邮挨一顿鞭子,而是留下了一句名言:
陶渊明之隐
实在看不下去的刘太太便劝他戒酒。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司马昭也给了阮籍最大限度的宽大乃至包庇。阮籍在居丧期间喝酒吃肉被人弹劾,司马昭却替他辩白说:你看他哀思得都没有人形了,为甚么不能跟他分忧?身材有病而喝酒,是合适礼法的嘛![34]
但是司马昱有度量,这恰好是魏晋人最为看重的。如许一种品德力量,嵇康有,王戎有,王导有,庾亮和谢安也有,司马昱则更兼以华丽。晋废帝时,诸公上朝总感觉朝堂暗淡。只要会稽王兼丞相司马昱走出去时,人们才面前一亮。因为他气度之轩昂,竟有如朝霞升起。[69]
晋元帝很对劲,第二天在宴会上又用心问了一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年,嵇康五岁。[1]
嵇康被杀那年,四十岁。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八曰钺能 —— 能诛有罪者赐之
嵇康就是。
阮籍却一向处于痛苦的挣扎当中。传闻他在旁观刘邦与项羽的楚汉疆场时,曾说过一句名言:时无豪杰,使竖子成名。可见他是以为要有豪杰的,也但愿能为那没有豪杰的时世找到一条前程。他的途穷而哭,则因为发明高低求索的成果,是仍不晓得路在那里。[43]
或许,这就是陶渊明的实在形象。在这里,“见”是不能错为“望”的。望,就决计了,也不悠然。只要不经意间瞥见了南山,平平当中才包含着残暴至极。
难怪阮籍要跟刘伶一样,驾一辆车携一壶酒漫无目标到处乱走。分歧之处在于,刘伶叮咛“死便埋我”,阮籍却必然要走到路绝顶,再恸哭而返。[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