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刚回府清算好,李玉华就见侍女摆上满满一桌的甘旨,李玉华说的炖大鲤鱼也好,烧五花肉也好,兔肉热锅子也好,应有尽有,另有李玉华最喜好吃的红豆包。李玉华两只眼睛闪啊闪的望着穆安之,穆安之挽着她的手坐下,“宫宴夙来吃不好的,我们在家本身过年。”
“那之前在庙里是不是过年也要茹素的?”
陆国公端着热羹,“倒有一事,殿下可提示陛下。”
东宫。
“当然了。”穆安之道,“都是些萝卜白菜菌菇豆腐之类的吃食,不过我会提早跟如玉下山买很多肉脯归去藏好,早晨偷偷的吃,总茹素谁受得了。”
太子妃端来刚煮好的热羹,陆国公赶紧起家去接,太子好笑,“娘舅莫这般多礼,我们是骨肉嫡亲,你莫不还要给太子妃施礼不成?”
穆安之笑,“说不过你。”
“就是宫里如许,大师一起吃年夜饭,宫宴结束就回玉安殿歇息了。”穆安之握着李玉华的手放在大氅里,不让她受半点凉。
“何事?”
“殿下的意义是……”
杜长史道,“殿下,你说,是不是为了军功?”
穆安之想到穆宣帝说的北疆怕是不大承平的话,不由道,“难不成为了军功个个都不要命了。”
李玉华点头,问素雪几个,“你们可用过饭了?”
说到外孙,陆国公亦忍不住暴露笑意,“我在家听老太太念叨过多少回,太孙好边幅。”
他还曾当着杜尚书的面颁发过这番“高论”, 气得杜尚书几乎大年下动了家法。
“这可真是希奇,北疆安抚使一贯少有人问津,如何现在竟成了热灶?”穆安之想到去岁肖按察使也有此意,这位按察使是二皇子的姨家表兄,太子似也嘱意这位按察使,成果,二皇子出了不雅之事,穆宣帝把肖按察使改派了南夷差使,算是吃了二皇子之事的挂落。
“是啊,更加懂事了。”蓝太后对两个孙女也都很喜好。
太子捏着调羹渐渐的搅了搅,热气氤氲,“如玉将县城管理的很不错,刚来的折子,想请在县内建驿站,一应花消不必朝廷破钞。朝廷赏几匹马便好,其他皆由他县内支应。这个时候换人,岂不功亏一篑?再等等吧,不急。让陆侯派些兵马到月湾县,庇护裴太太.安然。至于旁的,如玉既有管理一方的本领,就凭他发挥去。”
素雪笑答,“婢子们都用过了。”
“娘舅多虑,哪就有这么快。那铁甲娘舅也看过,现在我朝最强□□就是蹶张弩,想制造出比蹶张弩更好用更微弱的劲弓,谈何轻易?”太子道。
宫宴行至一半外头就零散的飘起雪花,待宫宴结束,已是大雪漫天。李玉华欢乐的不得了,直说,“有一年我们村也是年三十下了如许的大雪,那一年的年景就特别好。”
李玉华在内宅接待女眷,一向忙到初八穆宣帝开印,各衙门开端当差。李玉华精力充分的吓人,初八一大早上她还能早早的去慈恩宫给蓝太后存候。
“安抚使毕竟是三品高官,何况北疆安抚使的府衙就在新伊城内,陆侯的将军府亦在新伊城,陆侯兵戈,多年未有一败。旁的不说,只要在新伊城,安危便有包管。再有去岁裴县令的剿匪之功,怕是很多人都眼馋哪。”
“朝中自来军政分离,且此非危时,陛下为何会将军政都付陆侯手上?”陆国私有些想不通,“便是信重陆侯,择一与陆侯交好的文官任安抚使是一样的。”
穆安之很快便将此事忘在脑后,杜长史特地同穆安之说了一事,“这事真希奇,韦相膝下三子,最钟爱的就是韦老三,当年韦相丁忧,韦家皆去官回籍守孝,一年后韦相三个儿子起复,韦三得的差使最好,知扬州府。韦相一贯正视他,现在韦三任满回朝,殿下猜都猜不到他谋的是何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