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无两庆封侯,北进惜乎无善谋。
曾国藩当体仰朝廷之意,为国分忧,岂可稍涉嫌虑,刚强己见!着即懔遵前旨,克期回任,俾李鸿章专意剿贼,迅奏肤功。
慈禧太后看完这道奏折后微微一笑,命军机处再拟旨:
上谕到了曾国藩手里,贰心中甚为不快。太后、皇上虽作安抚,实际上仍以为他剿捻无能,逼令他分开火线。他不平气,又上一折:钦差大臣关防已赍送徐州交李鸿章祗领。钦奉谕旨,饬臣回本位。臣自度病体不能胜两江总督之任,若离营回署,又恐不免畏难取巧之讥。请仍在虎帐顾问统统,维系湘淮军心,庶不乖前人尽瘁之义。
奏疏拟好后,赵烈文、汪士铎、薛福成等人都劝他不必如此。担忧朝廷会像咸丰八年那样顺水推舟,全数接管。曾国藩执意拜发。他并非意气办事,他有本身的深深思虑。
捻军权势仍很强大,一日不平息,太后、皇上就一日不会安宁。自从僧格林沁身后,绿营、旗兵再没有一支军队能够独任此事,平捻,非湘淮军莫属。淮军五万精兵,天下无出其右,湘军陆师力量虽弱些,而二万长江海军却仍然是一支强大的力量。统统这些军事力量,实在就是他和李鸿章的私家武装。是以,朝廷目前要完整抛开他是不成能的。就是起用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湘军水陆两支人马也不会服服帖帖听李鸿章的话,还得他点头才是。这便是曾国藩对本身力量的信心肠点。即便退一万步讲,朝廷绝情绝义,不顾结果将他开缺,他也不再沉沦,当即挈眷回荷叶塘。他乃至悔怨,早知有本日,不如当初打下金陵就与老九一起去官回家为好。
正在这时,前来徐州接钦差大臣关防的李鸿章带着一班文武大员亲到城外郊迎,将曾国藩一行前呼后拥地迎进知府衙门。李鸿章恭恭敬敬地向恩师就教治捻之策,曾国藩抚须深思很久,甚么话也没说。李鸿章再三哀告,他仍只字不言,只挥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李鸿章接过看时,纸上写的是:"捻乱止于河防。"望着恩师刚毅的面孔,李鸿章重重地点了一下头,将这张纸细心折好,放进衣袖里。
十天后,上谕以日递五百里的速率送到济宁州曾国藩行营:
这道上谕,必定了他的功劳,表示了对他的倚重,曾国藩看后略觉心舒。但他意犹未足,因而三上奏折,请开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之缺。
曾国藩走出轿步入亭中,昂首细看,粉壁上写的是十首七绝,总题叫"复兴将帅咏",每首咏的是一个带兵将领。他一首首看着,前八首像是咏的赛尚阿、乌兰泰、吴文镕、江忠源、何桂清、胡林翼、胜保、僧格林沁,看到第九首时,他的心跳了起来,那诗写道:
《曾国藩年谱》"同治五年"一节中写道:"是岁谈吐劾公办理不善者有御史朱镇、卢士杰、朱学笃等疏,皆奉寄谕抄发。御史穆辑香阿奏督师日久无功请量加怒斥一疏……是否,又有御史阿凌阿劾公骄妄各款,亦奉旨辨斥。公念权位地点,众责所归,惕然不敢安焉。"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名女主,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她主持朝政已逾六年,比起"叔嫂同谋"的三年前来,明显要成熟多了。她曾经下过大力量对朝中的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军机大臣,以及各省的督抚一个个地作过深切的研讨。此中,对曾国藩所下的工夫最多。自道光十八年点翰林以来,三十年间曾国藩每年做的事情及年关考评私语,宫中都完整地保存着。慈禧全数调来核阅。再加上这几年的直接交道,固然向来没有见过面,关于这个为保卫她儿子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绩的墨客出身的汉大臣的统统好处弊端,心性操行,她已有了一个根基熟谙。她晓得,曾国藩要求开缺江督、刊出侯爵如此,都不过是对朝廷的攻讦和御史的参劾表示不满罢了。在慈禧的心目中,这个大哥的湘军统帅和他所统辖的湘军一样,已经老气深重,不能再留在火线了,但愿只能依托在年富力强的李鸿章和方兴未艾的淮军身上。按慈禧的意义,军机处拟了一道上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