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犯着他甚么了?"曾国藩感觉风趣,笑着问。
"为《欧阳生文集序》一文。"黎庶昌答。
当代万事纷繁,要之,不过四端:曰军事,曰吏事,曰饷事,曰文事罢了。凡来此者,于此四端当中,各宜精习一事。习军事,则讲究战攻戍守,阵势贼情等件。习吏事,则讲究抚字催科,听讼劝农等件。习饷事,则讲究丁漕厘捐,开源节流等件。习文事,则讲究奏疏条教,公文书牍等件。讲究之法,不过学问二字。学于古,则多看册本;学于今,则多觅表率。问于当局,则知其甘苦;问于旁观,则知其效验。勤习不已,才自广而不觉矣。
劝戒委员四条(向无额缺,现有职事之员,皆归此类)
一曰治署内以端本
一曰习勤奋以失职
大师都笑了起来。笑过后,曾国藩说:"挚甫提到侧室,我倒想起一件事。前几天有人跟我说,'如夫人'失对。我想了几天想不起,你们想想有甚么好的下句。""有!"曾国藩话音刚落,吴汝纶便急着嚷起来。
安庆城自古以来便是皖省第一大镇,这里水陆交通便当,物产敷裕,人文发财。曾国藩最崇拜的文人姚鼐,就出世在离安庆不远的桐城县。桐城文派曾影响过天下,也对曾国藩影响甚深。近一二十年来,桐城文派日趋陵夷,曾国藩为此痛心。好了,现在有一个较安宁的省会和一大片归于本身管理的地盘,两江总督是有任务,也有力量对桐城文派起衰救疲的。为了向文人学士们表达这个心愿,他特地命令,为因战乱,死而未葬的桐城名流方东树、戴钧衡、苏厚子等人停止昌大的安葬典礼。下葬那天,他亲率全部幕僚插手,并为他们撰写墓志铭,盛赞他们的品德文章。这一行动,使统统文人们感激涕零。不但要挽救桐城文派,曾国藩还要挽救全部两江的世风吏治,并以两江作为基地,形成一个好民风,推行到天下去,从而实现本身的最高抱负,做一个像周公、孔子那样的人,将全部国度管理为一个民风朴素、民气端方、四海升平、文明昌隆的社会。曾国藩晓得这一抱负的实现,光靠本身一人不可,要有成百上千个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去做,那样才气够使环球为之和,六合为之应,变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情势。
训有二端:一曰训营规,二曰训家规。练有二端:一曰练技艺,二曰练阵法。点名、演操、巡更、巡查,此将领教兵勇之营规也;禁嫖赌,戒游惰,慎说话,敬长辈,此父兄教后辈之家规也。为营官者,待兵勇如后辈,令大家学好,个个成名,则众勇感之矣。练技艺者,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枪炮能射中,能及远。练阵法者,进则同进,站则同站;登山稳定,越水不杂,总不过一熟字。技艺极熟,则一人可敌数十人;阵法极熟,则千万人可使如一人。
三曰好学问以广才
《欧阳生文集序》:"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晓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居,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趋癖好,举天下之荚,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