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带着赵烈文、吴汝纶、薛福成和几个兵弁,冒着六月盛暑,抱病上轿。彭楚汉建议:"大人身为直隶制军,天津又处动乱当中,此行宜以兵马壮声望。卑职愿带一千人随大人进津门。""不可。"曾国藩决然回绝,"上谕说持平办理,以顺舆情而维大局。保护大局,则不能开仗。我带兵前行,不恰好给洋人动兵器以借口吗?" 彭楚汉沉默退下。
曾国藩的绿呢大轿领头,前面跟着周家勋等人的蓝呢大轿,常日的全部执事都免除了,轿队冷冷僻清的,仿佛坐的都是一些受审遭贬的官员。轿队悄没声气地进步三四里路远时,忽见前面大道上黑压压地跪下一片人。走在轿队前面的戈什哈吓得忙转头禀告曾国藩,叨教进止。曾国藩眉头一皱,面色不悦地说:"叫张太守、刘明府去问问,这些人是干甚么的。"张光藻、刘杰下了轿。过一会儿,张光藻返回,对曾国藩说:"前面跪的是天津各界士民,他们要面见中堂大人。""叫他们都散开!有事今后到衙门里说去!"曾国藩不耐烦地挥挥手。
人之才干,上哲少而中下多;有生又不过数十寒暑,势不能求此四术遍观而尽取之。是以君子贵慎其所择,而先其所急。择其切于吾身心不成冒昧离者,则莫急于义理之学。凡人身所自具者,有耳、目、口、体、心机;日接于吾前者,有父子、兄弟、佳耦;稍远者,有君臣,有朋友。为义理之学者,盖将使耳、目、口、体、心机,各敬其职,而五伦各尽其分,又将推以及物,使凡民皆有以善其身,而无'感于伦纪。夫使环球皆无憾于伦纪,虽唐虞之盛有不能逮,苟通义理之学,而经济该乎此中矣。程朱诸子遗书具在,曷尝舍末而言本、遗新民而专事明德?观其雅言,推阐几次而不厌者,大略不过发愤以植基,居敬以养德,穷理乃至知,克己以力行,成物乃至用。义理与经济初无两术之可分,特其施功之序,详于体而略于用耳。
"彭军门。"曾国藩又把他叫住。"洋人放肆无礼,结果难以预感,直隶军队有保卫京畿之任务。你要训饬部下,决不能掉以轻心,随时筹办,以防不测。"彭楚汉领命,作为一个有十几年兵马生涯的总兵,他晓得目前情势的严峻。
"不,不,侍郎你不能走。"曾国藩忙制止。他既然决定力保和局,不开兵衅,崇厚与洋人相处密切的干系,便是一个最可操纵的好前提。"你在天津再留几个月吧,老夫与你谤则同分,祸则同当。明天,老夫亲为你上一道奏请如何?"曾国藩如许诚心肠挽留,崇厚不能推让。再说,帮手曾国藩美满地措置好这起事件,此后不管在朝廷,还是在洋人面前,他都能够挣得脸面。崇厚同意了。"老中堂如许信赖长辈,长辈必然极力帮手老中堂措置好这件事。长辈明天特来向老中堂禀报这件事的前前后后。"关于天津教案,曾国藩在保定时就已知大抵,周寿昌传旨后,又将京中的传闻奉告了他,明天从城外天津官员和士民的口中,他又听到很多有关事情的本相,但统统这些,都不能代替崇厚的劈面禀告。这不但因为崇厚是这个事件的首要当事人,还因为崇厚坐镇天津十年,他对包含法国人在内的洋人的熟谙,是别人远远不成比的。恰是在这个根本上,曾国藩建立起对崇厚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