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的二万人,留的三万人。"不是讲都撤了吗,如何还留有三万,比撤的还多?曾国藩本身已发觉这中间的冲突,内心一急,背上的热气当即变成汗水。
"臣出京十七年了。"
三次召见结束,曾国藩感慨很多。皇上自始至终沉默不语,未出一字纶音。虽说年纪小,有母后做主,也能够不发言,但到底当了八年的天子了,几句套话总能够说得上的。曾国藩想起先前在翰苑供职时,老辈翰林谈起圣祖康熙爷来,大家崇拜不已。九岁即位,十二岁就亲身讯断政事,十七岁除鳌拜个人,二十岁定削藩大计。正因为有如此雄才大略的皇上,才有超迈汉唐的丰功伟绩。现在国度多难,民气涣散,正需求一个能用强力窜改乾坤的帝王,看来,十四岁的孱羸天子不是那号人物。
"你一起上来也还温馨吗?"这是慈安太后在发问了。
"撤的多少勇?"又是慈禧太后的声音。
"你之前在礼部?"
五更起,寅
慈安太后问的话,满是闺阁中妇人的闲谈家常,可有可无,不着痛痒。慈禧太后号称短长,有关大事纯系她一人发问,曾国藩当真地把她三次召见所问的每句话都重新回想了一遍,慈禧体贴的是三件事:江南撤勇、湘军将领及直隶练兵。他细细地揣摩着这三件事,将它贯穿起来,看出了慈禧的心机:把江南的勇都撤光,能兵戈的将领带到直隶,在直隶练出一支精兵来拱卫京师。至于召见之前,他所假想的首要事情,诸如江南的吏治盐政、百姓的糊口、人才的保举以及捻乱停歇后皖、豫、鲁省的规复,另有机器局的扶植、如何抵抗洋人等等长治久安之策,几近无一句触及到。是慈禧无私,心中只要她和她儿子的宝位?还是她的才具实在平常,不敷以虑及到这些迫不及待的民生国计?曾国藩的脑筋里俄然浮起李商隐的诗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不幸半夜虚前席,不问百姓问鬼神。"慈禧虽未问及鬼神,但也不问及百姓。国度就把握在如许的太后、皇上手里,能希冀它四海安夷、国运隆盛吗?他暗自摇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