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遵本是个细心人,除每日政务措置以外,尚格外留意本朝典故,故说话论事,多引经据典,务必有根有据,这会儿答道:“武宗一朝,司礼寺人刘瑾因为深得皇上宠任,也是为所欲为,气势放肆。皇上让他代祭家庙,他竟敢独行御道,同业人莫不吓得面如土灰,但慑于刘瑾淫威,谁也不敢吭声。厥后刘瑾得宠伏法,这件事便成了取别性命的合法来由。本日冯保之行动,比之刘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刘瑾只不过走了一下只要皇上一人才气走的御道,这冯保倒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与皇上同登丹墀御座,并且这件事产生在新皇上即位之时。按大明律的僭越罪一项,冯保就该凌迟正法。”
“二位如何不说话了?”
李贵妃笑着摇点头,答道:“姐姐了解错了,冯保的意义不是让钧儿去当和尚,而是为钧儿物色一个替人去削发。”
“为何?”
乍一听到这道中旨,高拱仿佛感到脑袋都要炸开了。遵循成宪,天子的诏令都应颠末内阁票拟。“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诏”这句话,是大臣们耳熟能详的史实。除了内阁以外,通政司和六科,对于天子的诏令,也都有随时复奏封驳之权。这本是大明建国天子朱元璋钦定的章程,但是经历了几个天子以后,政事日见腐败。对于皇权的监察,并不能当实在施。偶然候碰到毒手的事,皇上不想让内阁掣肘,便直接下达手谕到内阁。这类手谕风俗上称为中旨。
“像我?”李贵妃大吃一惊,拿眼睛盯着容儿。
高拱微微点头,说道:“这些事理你们都懂,部院大臣都是法律之人,也都利用着纠察之权。现在的当局,也可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但是,我们的政事为何还是腐败仍旧呢?”
“高拱接旨——”
“他说有急事要向大人禀告,我看大人太累,想让大人睡一会儿,就让他走了。”
没头没脑的一句话,让高拱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脑筋,但看两人的神采一片愤激,情知事出有因,不由得怒斥几句:“我看你这个韩揖,还是一个不成器,你现在已是六科言官之首,却为何行事还如此草率,说话也不成层次,到底产生何事,细心道来。”
韩揖说罢,便与雒遵起家告别。走到门口,高拱又把他们喊了返来,叮咛雒遵道:“你去奉告户部张大人,让他再从太仓银中拨出二十万两银子,送到李贵妃处。”
提起王九思,陈皇后余恨未休,忿忿地说:“我看这件事也不消再拖了,着冯保敏捷审理,从重惩罚。”
“钧儿才十岁,现在要当天子。天底下该有多少事情,他如何对付得了。”
“内廷与外宦的冲突,自古皆然,”雒遵凡事好争个胜负,这会儿又搬起了实际,“本朝建国时,太祖天子看到前朝这一弊政,便定出了大明律条,凡内宦勇于干政者,处以剥皮的极刑。太祖天子治法极严,在他手上,就有几个寺人被剥了皮。”
“天然是皇上。”李贵妃当即答复,接着又说,“钧儿才十岁,内阁那头高胡子也靠不住,这件事就只能我俩拿主张了。”
中旨:从本日起,消弭孟冲司礼监掌印寺人职务,着冯保接任,并持续兼掌东厂。内阁晓得。钦此。
文书仓猝站起来答复:“回顾辅大人,是韩揖。”
值班文书这时出去,递给高拱一条拧过水的毛巾。高拱接过随便揩了揩满头的大汗,又端起茶盅里的凉茶漱了漱口,情感才渐渐稳定下来。他叹一口气,说道:“老夫已是年过六十的人了,游宦三十多年,历经嘉靖、隆庆两朝,见过了多少朝廷变故,胜残去杀的人事代谢,早就看腻了。实在,六十岁一满,我就有了退隐之心。悠游林下,有泉石天籁伴桑榆老景,何乐而不为?怎奈先帝宾天之时,拉着我的手,要我帮手幼主,保住大明江山,皇图永固。我若辞阙归里,就是对先帝的不忠。这顾命大臣的崇高职责,倒整得老夫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我本意想学古之圣贤,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但是,又有谁能谅解老夫这一片苦心呢?刚才的事你们都看到了,皇上绕过内阁,颁下中旨,让冯保代替孟冲。这道旨下得如此之快,不给你任何转圜的机遇,你们说,新皇上一个十岁孩子,有如许的脑筋吗?提起前几十年,大内出了王振、刘瑾如许两个巨奸大猾,扰乱朝纲,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现在这个冯保,比起王振与刘瑾两人,更是坏到极致,是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角色,如果让他当上大内主管,他就会到处刁难当局,必欲使我等三公九卿、部院大臣仰其鼻息,任其差遣。这等局面,又有谁愿定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