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何故得知者,唯汗抚心自问,乃以副天心耳!天之心即汗之心,亦即我之心也。汗若诚恳,我岂可弄虚;汗若实心,我岂可作假。两国兴衰均在於天,子虚何用?唯十载军旅,欲一旦罢之,虽奋力为之,亦非三四人所能胜任,及三言两语所能告终者也。总之,在於汗之心矣。白喇嘛曾见我两次。请再思之。
两边和谈从正月持续到7月,此中皇太极给袁崇焕写了5封信,给明朝大臣们写了2封
崇祯2年7月初10,皇太极复书:
奉帝命巡边调兵之兵部尚书袁答信於汗陛下。展阅来书,知汗敬天好生之诚恳,汗若如此,则求於天可也。唯天道无偏,曲直清楚。与其求诸天,莫如先求於心。天道唯移也。使
可欺乎?尔等本无诚意乎?不则听何谗言耶?若不遣还去使,其数人之增减,无碍大局,若失期义,则人将不复书矣!天意亦愿停战而享承平,去奸伪而行忠信也。倘厌承平而愿兵戈以弃忠信而尚奸伪,则孰是孰非,唯天鉴之。
答信称谢。书曰: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袁大人。虽不媾和,然犹待我使臣并遣之还。持此称谢。
使者来的时候我出海了,以是迟误了,没有其他的事你不要乱猜。
崇祯2年6月20日,因为上一次送信的喇叭一向没有返来,因而皇太极又派人送了一封信表示迷惑:
意义你不要听信传言,我没有骗你,和谈是大事,不是三言两语能告终的,总之你要信赖我,大师渐渐谈。
意义你是不是不想媾和了,以是截留我的使者?
十八日,遣赵落第致书云: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诸臣。我欲停战以享承平,曾屈尊遣使媾和。据闻王兵部、孙道员愿争战而不肯和好等语。尔等洵属忧国之臣,如古之张良,陈平及诸葛亮、周瑜,文武双全,出而为将能御敌,其入而为拍能治民。则尔等之言为是也,不然,则发兵致讨,军士被杀,群众被掠,尔等出而不战,袖手坐观;我欲修好,尔复败和议,不
不过我小我偏向于前者,皇太极是有和谈企图的(但是我能够必定袁崇焕是没有和谈诚意的,统统都是为了拖时候为打击做筹办)。包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有入主中原的筹算,真正决定入主中原的是多尔衮。因为□□哈赤和皇太极都接收了辽金元的经验,辽金元建国之初军队战役力很强,入主中原今后军队战役力顿时衰弱,然后被别的一群从大山或草本来的游牧民灭了。以是□□哈赤和皇太极的筹算都是占据一块地盘,阔别中原制止被过分汉化,保持本身军队战役力的强大,又通过和谈狠狠的敲明朝一笔。
崇祯2年7月18日,皇太极又写了一封给明朝朝廷的信:
念将士军民之死伤,更出大言,战役不息,则兵并非易事也。尔若欲和好而我不从,致起兵端,我民被诛,则非尔诛之,乃我自诛者也。我若欲和好,而尔不从,致起兵端,尔民被诛则并非我诛之,乃尔自诛之也。我诚恳和好,尔高傲不从,谅天亦鉴之,人亦闻之矣!
六月二旬日出使喇嘛,久未见还。复遣图鲁什赍书往鸿沟;付哨卒转致,书曰:金国汗致书於大明国袁大人。我思之,兵戈之兴,亦出於天,然天亦爱抚众生。总之,兵戈何美,而承平何恶。欲罢兵戈,而享承平,我先两次遣郑信等往。后见大人遣杜明仲答信,我觉得尔诚恳修好,故遣白喇嘛往。遣时曾与喇嘛云:“尔若媾和日久,先遣一人来报信”等语。约期已过,恐听旁人谗言而误之矣。故致此书。若於七月初五日前,不见我方此人来信,谅必被执也。
乃为金羁留,以解庆城之围。俟补葺坚毅,释使臣还,以骄言而败和好。天以金国汗业赐於大元。天赐之地,金岂能复得乎?大元之脱欢铁木尔帝云,我为天下主,谁能奈我何。悖逆不道,天鉴其过,国中盗贼兵器蜂起其政业为朱(明)太-祖所取也。今若蒙古向索其失地,尔肯给还乎?所得之地,除小民之骨骸外,岂无汗及诸贝勒之填墓耶?彼等皆欲复得,安能如愿耶?我向以忠心相处,而万历帝不容,无端欲伐我,与前辙有何异哉!尔国官员文士,都可向尔帝进谏也。承蒙天恩,为一国之君。尔等不纳我言,高视尔帝如在天上,内臣等则自视其身若神,以不成奏闻於帝,亦分歧众臣之意为辞,不令我信使中转都城而遗还之,竟达两载。较之大辽欺金殆有甚哉。此亦天理耳!我岂能强令修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