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日云游至本寺,访大行禅师。禅师见五戒佛法晓得,留在寺中,做了上色门徒。不数年,大行禅师圆寂,本寺僧众立他做方丈,每日打坐参禅。那第二个唤做明悟禅师,年二十九岁,生得头圆耳大,面阔口方,眉清目秀,丰彩精力,身长七尺,貌类罗汉,本贯河南太原府人氏。俗姓王,自幼聪明,笔走龙蛇,参禅访道,削发在本处沙陀寺,法名明悟。后亦云游至宁水兵,到净慈寺来访五戒禅师。禅师见他聪明了得,就留于本寺做师弟。二人如一母所生,且是好。但遇着说法,二人同升法座讲说佛教,不在话下。
身后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
话说昔日唐太祖姓李名渊,承隋天下,定都陕西长安,法律一新。仗着次子世民,扫清七十二处烽火,收伏一十八处蛮洞,改号武德,建文学馆以延一十八学士,造凌烟阁以绘二十三功臣,相魏徵、杜如晦、房玄龄等辈以治天下。贞观、治平、开元,这几个年号,都是治世。只因玄宗末年,宠任奸臣李林甫、卢杞、杨国忠等,以召安禄山之乱。厥后固然安定,外有藩镇*,内有寺人弄权,君子退,小人进,终唐之世不得承平。
这段话文,叫做“三生相会”。现在再说个两世相逢的故事,乃是《明悟禅师赶五戒》,又说是《佛印长老度东坡》。
又云:
且说洛阳有一人,姓李名源,字子澄,乃饱学之士,腹中记诵五车书,胸内包藏千古史。因见朝政倒置,退居不仕,与本处慧林寺首僧圆泽为友,交游甚密。泽亦诗名遍洛,德行满野,乃宿世古佛,一时豪杰皆景仰之。每与源游山玩水,吊古寻幽,弄月吟风,怡情遣兴,诗赋文词,山川殆遍。忽一日,相约同舟往瞿塘三峡,游天开丹青寺。源带一仆人,泽携一弟子,共四人发舟。不半月间至三峡,舟泊于岸,振衣而起。忽见一妇人,年约三旬,外服旧衣,内穿锦裆,身怀六甲,背负瓦罂而汲清泉。圆泽一见,愀然不悦,指谓李源曰:“此妊妇乃某寄身之所也,明早吾即西行矣。”源惊诧曰:“吾师此言,是何所主也?”圆泽曰:“吾今圆寂,自有相别言语。”四人乃入寺,寺僧接入。茶毕,圆泽备道所由,众皆惊奇。泽乃香汤沐浴,分付弟子已毕,乃与源决别。说道:“泽今幸生四旬,与君交游甚密。今大限到来,只得别离。后三日,乞到伊家相访,乃某寄身之所。三日浴儿,以一笑为验,此晚吾亦卒矣。再后十二年,到杭州天竺寺相见。”乃取纸笔作《去世颂》曰:四十年来体性空,多于诗酒乐气度。
长老见清一应不利落,便道:“清一,你锁了房门跟我到房里去。”清一跟了长老径到房中,长老去衣箱里取出十两银子,把与清一道:“你且将这些去用,我明日与你讨道度牒,剃你做门徒,你心下如何?”清一道:“多谢长老汲引。”只得收了银子,别了长老,回到房中,低低说与红莲道:“我儿,却才来的,是本寺长老他见你,心中爱好。你今等夜静,我送你去伏事长老。你可谨慎细心,不成有误。”红莲见父亲如此说,便应允了。
目前觉化归西去,且听山僧道本风。
落日山下三生石,遗得荒唐迹尚存。
偈毕,跏趺而化。本寺僧众具衣龛,送入后山岩中,请本寺月峰长老下火。僧众诵经已毕,月峰坐在轿上,手执火把,打个问讯,念云:三教向来本一宗,吾师全具得通达。
一日时遇六月夏天,五戒禅师忽想十数年前之事,洗了浴,吃了晚粥,径走到千佛阁厥后。清一道:“长老希行。”长老道:“我问你,那年抱的红莲,现在在那边?”清一不敢藏匿,引长老练房中,一见吃了一惊,却似:分开八块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