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指或别的东西触几,平常都以为是至几。但是在乐广看来,若至是真至,就不能拜别。既然麈尾柄能够拜别,可见它似至而非真至。乐广就如许用辩“至”的名的体例,析“至”的理。这是当时所谓“谈名理”的一个实例。
名家兴趣的答复
社会征象也是如此。向郭注说:“物不过天也,天也者,天然者也。……治乱成败……非报酬也,皆天然耳。”(《大宗师》“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注)“皆天然耳”,向郭是指它们都是必然前提或环境的必定成果。《庄子・天运》讲到贤人乱天下,向郭注说:“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其弊至于斯者,非禹也,故曰天下耳。言圣知之迹非乱天下,而天下必有斯乱。”(《天运》“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注)
向秀和郭象
顾欢(453年卒)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是:“夫无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二欲同无,故全空以目圣;一有一无,故每虚以称贤。贤人自有观之,则无欲于有欲;自无观之,则有欲于无欲。虚而未尽,非屡如何?”(皇侃《论语义疏》卷六)
比方,《论语・先进》中说:“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孔子这句话的意义是,颜回的学问品德差未几了吧,但是常常穷得没有体例。“空”是贫乏财贿。但是《庄子・大宗师》里有一个假造的颜回“坐忘”的故事。太史叔明(474―546)内心想着这个故事,对孔子这句话做了以下解释:“颜子……遗仁义,忘礼乐,隳支体,黜聪明,坐忘大通,此忘有之义也。忘有顿尽,非空如何?若以贤人验之,贤人忘忘,大贤不能忘忘。不能忘忘,心复为未尽。一未一空,故屡名生也焉。”(皇侃《论语义疏》卷六)
“新道家”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公元3世纪、4世纪的“玄学”。“玄”是玄色,又有奥妙、奥秘等意义。《老子》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是“玄学”这个称呼表白它是道家的持续。
值得重视的是,新道家,起码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以为孔子是最大的贤人。其启事,一部分是因为孔子在中国的先师职位已经稳固了;一部分是因为有些首要的儒家典范,新道家已经接管了,只是在接管过程中遵循老子、庄子的精力对它们重新做了解释。
在本书第八章至第十章,我们看到,名家将“超乎形象”的看法,进献给道家。在公元3世纪、4世纪,跟着道家的答复,名家的兴趣也答复了。新道家研讨了惠施、公孙龙,将他们的玄学与他们所谓的名理连络起来,叫做“辩名析理”(此语见郭象《庄子注》的《天下篇注》)。我们在第八章已经看到,公孙龙也就是如许做的。
郭象(约312年卒)的《庄子注》,如果不是这个期间最巨大的哲学著作,起码也是最巨大的哲学著作之一。这里有一个汗青题目,就是这部著作是不是真是郭象的,因为与他同时的人有人说他是抄袭向秀(约221―约3)的。事情仿佛是如许的:两人都写了《庄子注》,思惟多数不异,过了一段时候,这两部“注”能够就分解了一部书。刘孝标在《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注中说,当时解释《庄子・清闲游》的,首要有两派,一派是支遁义,一派是向郭义。向郭义就是向秀、郭象二人的解释。现在的《庄子注》,固然只署郭象的名,却像是《庄子》的向郭义,能够是他二人的著作。以是《晋书・向秀传》能够是对的,它说向秀作《庄子注》,厥后郭象又“述而广之”。
“道”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