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极其奖饰张载的《西铭》,因为《西铭》的中间思惟是“万物一体”,这也恰是程颢哲学的首要看法。在他看来,与万物合一,是仁的首要特性。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罢了,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敷以名之,六合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即《西铭》。――引者注)意义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滋长’,何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程颢的“仁”的看法
程颢与孟子的分歧,在于程颢比孟子更多地赐与仁以形上学的解释。《易传》中有句话:“六合之大德曰生。”(《系辞传下》)这里的“生”字能够当“产生”讲,也能够当“生命”讲。在第十五章,把“生”字译作“产生”,是因为这个意义最合《易传》的原意。但是在程颢和其他新儒家看来,“生”的真正意义是“生命”。他们以为万物都有对“生命”的偏向,就是这类偏向构成了六合的“仁”。
以是在程颢看来,从形上学上说,万物之间有一种内涵的联络。孟子所说的“怜悯之心”、“不忍人之心”,都不过是我们与他物之间这类联络的表示。但是常常产生如许的环境,我们的“不忍人之心”被无私蒙蔽了,或者用新儒家的话说,被“私欲”,或简言之“欲”,蒙蔽了。因而丧失了本来的合一。这时候必须做的,也只是记起本身与万物本来是合一的,并“以诚敬存之”而行动。用这类体例,本来的合一就会在恰当的过程中规复。这就是程颢哲学的普通看法,厥后陆九渊和王守仁详细地阐扬了。
照程颐的说法,理是永久的,不成能加减。他说:“这上头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元无少欠,百理具有。”(《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又说:“百理具在平铺放着。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些子道多。元来还是。”程颐还将“形而上”的天下描述为“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它“冲漠无朕”,因为此中没有详细事物;它又“万象森然”,因为此中充满全数的理。全数的理都永久地在那边,不管实际天下有没有它们的实例,也不管人是否晓得它们,它们还是在那边。
当然,直接刺激了程、朱的,还是张载和邵雍。前一章我们看到,张载用气的聚散,解释详细的特别事物的生灭。气聚,则万物构成并呈现。但是这个实际没法解释,为甚么事物有分歧的种类。假定一朵花和一匹叶都是气之聚,那么,为甚么花是花,叶是叶?我们还是感到茫然。恰是在这里,引发了程朱的“理”的看法。程朱以为,我们所见的宇宙,不但是气的产品,也是理的产品。事物有分歧的种类,是因为气聚时遵守分歧的理。花是花,因为气聚时遵守花之理;叶是叶,因为气聚时遵守叶之理。
不过程朱哲学并不是名家的持续。他们并没有重视公孙龙,也没有重视第十九章讲的新道家所会商的名理。他们直接从《易传》生长出他们的“理”的看法。我在第十五章已经指出,道家的“道”与《易传》的道存在着辨别。道家的“道”是同一的最后的“一”,由它生出宇宙的万物。相反,《易传》的道则是“多”,它们是安排宇宙万物每个伶仃范围的原则。恰是从这个观点,程朱推导出“理”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