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朱熹体系中另有一点,使他的太极比柏拉图的“善”的理念,比亚里士多德的“上帝”,更加奥秘。这一点就是,照朱熹的说法,太极不但是宇宙全部的理的概括,并且同时内涵于万物的每个种类的每个个别当中。每个特别事物当中,都有事物的特别种类之理;但是同时全部太极也在每个特别事物当中。朱熹说:“在六合言,则六合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朱子语类》卷一)
另一个题目是:理与气当中,哪一个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鞭策者”?理不成能是第一鞭策者,因为“理却无情义,无计度,无造作”。但是理虽不动,在它的“净洁空旷的天下”中,却有动之理,静之理。动之理并不动,静之理并不静,但是气一“禀受”了动之理,它便动;气一“禀受”了静之理,它便静。气之动者谓之阳,气之静者谓之阴。如许,照朱熹的说法,中国的宇宙产生论所讲的宇宙的两种底子成分,就产生出来了。他说:“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成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类似。”(《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如许,太极就像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上帝,是不动的,却同时是统统的鞭策者。
程颐身后只要二十二年,朱熹(1130―12)就生于今福建省。这二十年中,政局窜改是庞大的。宋朝在文明上有出色成绩,但是在军事上始终不及汉、唐强大,常常遭到北方、西北方内部部落的威胁。宋朝最大的灾害终究到来,都城(今开封市)陷于来自东北的通古斯部落的女真之手,被迫南渡,1127年在江南重修朝廷。在此之前为北宋(960―1126),在此今后为南宋(1127―1279)。
我在第十七章已经说过,中国皇朝的当局,通过测验轨制来包管官方认识形状的统治。插手国度测验的人,写文章都必须按照儒家典范的官版章句和注释。我在第二十三章又说过,唐太宗有一个严峻行动,就是钦定典范的官版章句和“公理”。在宋朝,大政治家和鼎新家王安石(1021―1086)写了几部典范的“新义”,宋神宗于1075年以号令来颁行,作为官方解释。不久,王安石的政敌节制了当局,这道号令就取消了。
统统事物,不管是天然的还是报酬的,都是其理。朱子有一段语录:“问:干枯之物亦有性,是如何?曰:是他合下有此理。故曰:天下无性外之物。因行阶云:阶砖便有砖之理。因坐云:竹椅便有竹椅之理。”(《朱子语类》卷四)又有一段说:“问: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如物之无情者亦有理否?曰:固是有理。如舟只可行之于水,车只可行之于陆。”又有一段说:“问:干枯有理否?曰:才有物,便有理。天未曾生个笔,人把兔毫来做笔,才有笔,便有理。”笔之理即此笔之性。宇宙中其他种类事物都是如此:各种事物各有其本身的理,只要有此类事物的成员,此类之理便在此类成员当中,便是此类成员之性。恰是此理,使此类事物成为此类事物。以是照程朱学派的说法,不是统统种类的物都故意,即有情;但是统统物都有其本身特别的性,即有理。
理学[1]
但是,如果万物各有一太极,那不是太极分裂了吗?朱熹说:“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罢了。及散在江湖,则到处而见,不成谓月已分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因为这个原因,在详细的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朱熹在《答刘叔文》的信中写道:“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罢了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罢了,何尝实有是物也。”(《白文公文集》卷四十六)比方,在人发明舟、车之前,已有舟、车之理。是以,所谓发明舟、车,不过是人类发明舟、车之理,并遵循此理形成舟、车罢了。乃至在构成物质的宇宙之前,统统的理都存在着。朱子有一段语录说:“徐问:六合未判时,上面很多都已有否?曰:只是都有此理。”(《朱子语类》卷一)又说:“未有六合之先,毕竟也只是理。”理老是都在那边,就是说,理都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