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是知己?它不过是我们心的内涵光亮,宇宙本有的同一,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明德”。所乃至知己也就是明显德。如许,全数的《大学》就归结为一句话:致知己。
这个故事没有说,通过说话,这个贼是否产生了顿悟。但是它和前一个故事,都用的是禅宗教人憬悟的标准体例。两个故事申明大家都有知己,知己是他本心的表示,通过知己他直接晓得是为是、非为非。就赋性而言,大家都是贤人。为甚么王守仁的门徒惯于说“满街都是贤人”,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对于这一点,程朱学派能够如许答复:若不从格物做起,如何能够先有所立呢,立甚么呢?如果解除了格物,那么“先立乎其大者”只要一法,就是只靠顿悟。程朱学派以为,此法是禅,不是儒。
其他四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照王守仁的说法,修身一样是致知己。因为不致知己,如何能修身呢?在修身当中,除了致知己,另有甚么可做呢?致知己,就必须亲民;在亲民当中,除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另有甚么可做呢?如此,“八条目”能够终究归结为“一条目”,就是“致知己”。
传闻,杨简(1226年卒)初见陆九渊,问:“如何是本心?”无妨趁便提一下,“本心”本来是禅宗术语,但是也成为新儒家陆王学派利用的术语了。陆九渊引《孟子》的“四端”为答。杨简说他儿时已读此段,但是还是不晓得如何是本心。杨此时任富阳主簿,说话中间还要办公。他断了一场卖扇子的讼过后,又面向陆九渊,再问这个题目。陆九渊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简说:“止如此耶?”陆九渊大声说:“更何有也!”杨简顿悟,乃拜陆九渊为师。(见《慈湖遗书》卷十八)
另有一个故事说,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知己的事理,贼大笑,问他:“请奉告我,我的知己在那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甚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踌躇了,说:“这,仿佛不大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知己!”
“闲事”(格物)
知己
王守仁也攻讦佛家,但是从完整分歧的观点来攻讦。他说:“仙家说到虚,贤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家说到无,贤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摄生上来;佛家说无,从出离存亡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义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质了,便于本体有停滞。贤人只是还他知己的本质,更不着些子意义在。……六合万物,俱在我知己的发用风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知己以外,能作得停滞?”(《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他又说:“佛氏不著相,实在著了相。吾儒著相,实在不著相。……〔佛〕都是为了君臣父子佳耦著了相,便需回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佳耦,还他以别。何曾著父子君臣佳耦的相?”
对佛家的攻讦
对于“格物”的解释,王守仁与程颐、朱熹都不不异。王守仁说:“格者,正也”,“物者,事也”(《大学问》,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他觉得,致知己不能用佛家深思默虑的体例。致知己,必须通过措置浅显事件的平常经历。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地点便是物。快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传习录》上,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一)物有是有非,是非一经肯定,知己便直接知之。我们的知己知某物为是,我们就必须朴拙地去做它;知己知某物为非,我们就必须朴拙地不做它。如此闲事,就同时致知己。除了闲事,别无“致知己”之法。《大学》为甚么说“致知在格物”,来由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