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瞒朱先生。”杨三郎终是将心一横,感喟道:“这簪子原是我亡妻李氏敬爱之物,她未及及笄便嫁来我杨家,这传家的簪子是我赠她的及笄礼,她甚是保重,每日簪戴在发髻间。”
杨三郎瞧着床榻上昏沉畴昔的谢景娘长叹了口气,抬起衣袖拭了拭额上沁出的细汗,唉声感喟地同徒弟道:“她这病症,朱先生也瞧见了,这要如何是好?”
他将这簪子举起对着窗棱几次看了几遍,我略踮起脚,尽力将目光超出徒弟的后背去看,却见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一支银簪子,扁圆的簪身上刻了一只半张了翅了鸾鸟,寥寥数笔,粗暴古朴,竟不似女子用物。
“当真?”杨三郎迷惑地瞧着床榻上昏昏睡着的谢景娘,前一刻还痛不欲生,眼下这药铺来的先生不知在那边扎了一针,便说是要大好了,他委实难信。游移了几息,他叮咛那小婢女道:“上房去将垂白叟请来。”
杨三郎迎上前搀扶,一面同她低语了几句。那老妇一进屋便向徒弟伸谢,谢辞说得比杨三郎更堂皇几分,语中却带着模糊可辨的傲岸骄贵,徒弟仿佛并不在乎,我听起来却特别别扭。
老妇缓缓落座,目光扫过阁房的床榻,又扫向杨三郎,虽已有了些年纪,却目光如炬,透着一种教人无勇气顺从的锋利。杨三郎的眼略偏移开,好似是要躲开老妇的目光,欲言又止。
徒弟笑了笑:“难不成杨主簿同此物有些旧情,舍不出去?”
方才去上房请人的小婢女现在也回了,身边又多了另个婢子,二人一同簇拥着一名年界六十的老妇到了屋前。
“徒弟,我……我不怕,我想跟着徒弟。”这话我说得非常心虚,清楚是因为惊骇才想要跟在徒弟身边,偏被我说成是“不怕”。
“娘子卧病,怎不将钗环都收起?锋利之物,再伤了皮肉可了不得。”杨三郎一见那簪子,便皱起眉斥了那小婢女几句。小婢女委委曲屈都回道:“怎不晓得收好,娘子只不让……”
徒弟定定地看了我一眼,仿佛能洞穿我的心虚,我仓猝垂下视线。
徒弟猜想这些话杨三郎也无处去说,便耐着性子将这个门庭式微、结病发逝的哀痛故事听完后,抬了抬拿着簪子的手臂,淡然问道:“既是杨主簿记念亡妻的保重之物,怎又转赠了现下这位娘子?”
徒弟回了礼,捧了那银簪子道:“鄙人既治得了娘子,便以此物作诊金,垂白叟可肯予我?”
隔了片时,床榻上的谢景娘轻声一哼,动体味缆子。徒弟笑向杨三郎:“瞧瞧去罢,看我可有浑说。”
“不怕?”他顺手理了理我双鬟上的丝绦,点了点头,柔声笑道:“那便一同来罢。”
清楚就是舍不得,我在内心悄悄一哼,这杨三郎当真是不懂粉饰,那满目标不舍连我也瞧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