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汉文国号
936年后唐产生内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天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前提,要求辽太宗援助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马队,于晋阳、洛阳等地击败后唐军,最后帮手石敬瑭攻灭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国后晋。契丹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扶植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29]
展开全数
简称
国号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初创人,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1][3]。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即位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4][5]。983年曾复改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规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6][7]。
Liao Dynasty
关于契丹初次改国号为“辽”的时候,普通有937、938和947年三种说法[21][22]。关于辽改国号的次数,普通学者都认同如许的观点,即辽太宗时改国号为辽,辽圣宗时复号契丹,至辽道宗时复改国号为辽[23]。从浩繁辽代墓志中在契丹或辽的国号前都有“大中心”或“南瞻部洲”的字样来看,到辽道宗时,已经仿佛以中国自居了[24]。
英文称呼
汗青
也有持分歧定见者,以为辽曾九改九复国号,也就是说,辽曾改国号达18次之多[25]。
契丹族人
南下中原
年代
中文称呼
辽朝国号变迁
辽朝(916年―1125年[1])是中国汗青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2]
契丹崛起
“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以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有学者研讨“辽”与契丹语“辽”的内涵,夸大辽“双国号制”的意义。也有学者主张主张契丹是改“晋”为“大辽”,而非改“契丹”为“大辽”[26]。
史学界公论,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即位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4];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3][17][18][19][20]。
辽朝全盛期间边境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11]。
大契丹
国号作为国度或王朝的标记,凡是具有定名的光鲜性与利用的稳定性。有辽一代则不然,曾多次几次用“辽”、“契丹”为国号[16]。
都城
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他不肯向契丹臣服,上表称孙不称臣。辽太宗趁机率军南下,企图一统中国[28]。947年正月旬日,契丹军霸占后晋都城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据大部分的中原地区。仲春,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建立。固然辽太宗成心悠长运营中国的企图,但是因纵兵打劫群众财物,以及不让诸位节度使返回镇地,招来中原群众的抵挡。四月,辽太宗被迫引军北返,最后在河北栾城
辽朝
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8]。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别离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道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9]。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