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
从相邦到处所的守、令,都由国君来任免。在任命官吏时要授予官玺。官吏有了官玺才气利用其权力。在免官时君主又要将官玺收回,当时称为“收玺”或“夺玺”。君主通过所谓的“上计”,考核官吏治绩。官吏不称职或有不对者,君主可收其玺而免其官。《荀子》说:“相邦岁终奉其胜利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相邦为百官之长,如君主对其不满,随时可被夺职。可见当时对官吏的考核是比较严格的。正因为如此,各国当局多数能保持较高的行政效力。
中心布局
秦王政九年(前238),平嫪毐之乱,秦王嬴政亲身执掌政权,随即出动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权势,史称秦灭六国。于十七年(前230)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灭魏,二十四年(前223)灭楚,二十五年(前222)灭燕,二十六年(前221)灭齐,终究建立了中国汗青上第一个同一的郡县制国度。
较相邦为低并分掌各种详细职务的官吏,有主管民政、军事和工程事件的司徒、司马和司空(见三有事),有办理科罚和辞讼的司寇或经理。另有专管农业、手产业、山林资本的司田、工师、虞师等官。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而卒,秦庄襄王继位,贩子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国,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崩,十三岁的秦王嬴政(先秦期间姓氏并未同一,男人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嬴政。)即位,他就是厥后的秦始天子。秦王政五年(前242),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共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庞暖为联军主帅,共同攻打秦国。联军攻至函谷关时,秦军反击,诸侯联军败退。联军转而打击秦国的盟国齐国,篡夺了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于秦王政六年(前241)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打击,还用反间计撤除了反秦最狠恶的魏信陵君。至此,在国土泛博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
长平之战前,东方呈现了闻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来宾(门客三千),体贴国事,谋取权势,采纳各种手腕对于秦国的入侵和挽救该国的灭亡。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抄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惊骇,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表里夹攻,大败秦军,秦国因在长平之战丧失严峻亦自感力量不敷遂撤兵。
政治
战国列都城接收春秋时君权下替的汗青经验,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纠畴昔宗法贵族把持国度大权之失。
各国在边疆地区或新占据的处所,常常设郡以统县。如魏在河西设上郡,秦灭蜀后设蜀郡,赵打败林胡、楼烦后建立云中、雁门等郡。战国时的郡都比较大,韩的上党郡有十七县,赵、燕的代、上谷郡都各有三十六县。郡的主管官吏为守,也有称太守者。设郡的目标是为了加强处所的军事防备才气,故郡守除治民外,还把握兵权,能够率兵侵占或反击仇敌。
战国时中心最高的官吏为相邦。相邦是百官之长,管理朝中百事,对大小官吏有奖惩之权。列都城置此官,但称呼上略有歧异,有些国度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类的旧名。有的国度称为宰相,秦偶然不置相邦,而设左、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