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的一名举子率先出列:“门生觉得,我大清国力强大,乾隆乱世,物产丰足,又何惧那小小的缅邦。我大清文武官员,能为君父分忧者以千百计,又何愁此仗不堪。”
四月初,和珅第一次以贡士的身份踏进宫门。朱红色的宫墙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畏敬,和后代游人如织的故宫博物院分歧,彼时还是皇家内苑的紫禁城透着一种天然的庄严。和珅排在步队的最末,跟着礼部的接引官来到太和殿。
弘历翻开文折,细细地重新看去,阿桂瞧着天子的眉头垂垂蹙起,心下忐忑。
“朕无妨给你们透个底,杨应琚带的人马,在缅邦吃了败仗,朕已经派了明瑞继任云贵总督。这仗要不要打?如何打?各位都说说吧。以为要打到底的,站到台阶左边;以为要和谈的,站到台阶右边。”
明瑞去后,弘历命阿桂为副将军,傅恒为经略,再次出兵征缅,方才与缅邦订立了和约。
弘历闻言一愣,随即眉峰紧蹙,指尖轻叩着御案,像是想到了甚么。
阿桂方才看的,是云南永北镇总兵福灵安弹劾云贵总督杨应琚的折子。大清与缅邦一战,清军打击木邦受挫,被重新街南下的缅兵断了后路,丧失惨痛。总督杨应琚却在给弘历的折子上谎称大捷,置边疆数万将士的性命于不顾。
当世民气中惶惑不安时,两个侍卫抬着一个庞大的卷轴上了殿。弘历挥了挥手,吴书来便在一旁唱道:“开题。”
阿桂思考半晌,恭谨应道:“主子大胆向皇上保举一人,伊犁将军明瑞。”
弘历却皱起了眉头,冷声喝道:“和珅,你这是在跟朕哭穷么?莫非泱泱大国,承平乱世,朕连八百万两银子都凑不出来?”
“平身吧。”弘历坐上御座,朗声道:“此次殿试,不考时务策。朕给各位出一道题,没有对错之分,各位能够各抒己见。”
世人还是沉默不语,只听和珅道:“朝廷一年的支出,丰年约七千万两,荒年约五千万两。”
正想着,弘历总算在折子的最末找到了和珅的名字,禁不住发笑出声:“三百名,还真够大起大落的。”一时又忆起阿桂还在,这才收敛了笑意:“朕深思着,本年的殿试换个情势,不写策论了,朕要亲身考考他们。”
料想中非常壮观的三百张桌案并没有呈现,大殿内只要明黄的御座和御案。和珅迷惑地昂首,见众位举子一样面露不解。
会试中了,就意味着要插手殿试。殿试的考题由天子亲命,乾隆朝的考题为一道题长数百字的时务策。考生完成后,阅卷官从高分策文中挑出十份,交由天子点出:一甲三名,摆列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落第”;余下二甲多少名,称“进士出身”;又余三甲多少名,称“同进士出身”。
阿桂应诺着接过,随后呈上一份文折:“皇上,春闱当选的举子名单已清算结束,两月后礼部将在保和殿安排殿试,请皇上过目。”
“传令,速将杨应琚拘系进京,交予刑部措置。”弘历神采乌青,看了眼垂首敛目标阿桂,沉声问道:“爱卿久经疆场,军功卓著,依你看此番云南的局势,该派谁继任云贵总督?”
礼部尚书阿桂躬身上前,拾起落在地上的折子,大略地浏览了一遍,脸上难掩讶异之色,颤声道:“这......这......杨应琚当真是胆小包天,这等欺君瞒上之徒,理应严惩,以儆效尤。”
“阿桂......你看看......这就是朕册封的封疆大吏,要不是福灵安的折子,朕还真不晓得他杨应琚有这么大的胆量!”
“阿桂,你是行军之人,天然晓得随机应变的事理。难不成做个礼部尚书,就让你变成了一个冬烘?殿试准期停止,还是定在太和殿,届时朕会亲身前去考问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