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时普通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朝放大,显得格外安稳。特别是胎土陶炼邃密,外型轻重适合。永乐期间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浮,清朝人描述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类“薄如卵幕”的瓷器,外型精彩,都是盘、碗之类,后代虽有仿作,但在暗斑纹饰的技能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外型种类更加繁多,不管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美,并且能独出机杼,克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造外,后代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期间外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时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期间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外型唯重纤巧,并且也无大器。
至于乾隆期间因为大量利用洋彩,并且接收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潢体例,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邃密与纹饰奇特,从而有部分花腔失掉了固有的民族气势。这类瓷以乾隆中期今后的成品较多。其他如明朝正德期间的官窑瓷器中多有效阿拉伯笔墨作装潢的。清朝内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新奇的一种装潢,具有光鲜的期间特性。
乾隆期间比较凸起的外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期间不管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飞腾,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非常类似。到了嘉庆、道光今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外型从精彩演变成粗笨,已逐步落空前期的优良传统。比方玉壶春瓶的外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辨别并不明显,今后垂垂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期间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情势,外型远不及之前那样精彩娟秀了。
按照纹饰的笔法一样也可看出期间特性。比方康熙瓷器因为当时对绘瓷体例非常正视,因此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绩都非常可观,并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仿照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体例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旷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画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柔弱,索然有趣。若能细心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天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事情。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致而机器有力,民窑纹饰则气韵活泼而集约不羁,这些都是大师所熟知的特性。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常常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类以清朝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弘治传世瓷器虽未几,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期间最凸起的外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今后外型渐趋庞大,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录。只以文具一项来讲,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色彩碟、色彩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赛过元朝;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堪列举。能够说在气势上厚重古拙与轻巧富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期间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