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1062年),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宋朝闻名的政治家,包拯年幼即勤于学,成年后,以孝行闻于乡里。天圣四年(1026年),赴京招考,次年中甲科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因父母年龄已高,他要求在合肥四周就任,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但因为父母不肯随行而去官,归居乡里,侍养双亲。父母归天后,包拯于景祐四年(1037年)赴京听选。当时他写有一首诗咏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于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表白了本身从政、为人的志向与原则。不久,出知天长县(今属安徽),后徙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除殿中丞,又迁任监察御史。庆历六年(1046年),受命出使契丹,他美满地完成了任务。使还后,迁三司户部判官,前后出为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庆历八年,入为三司户部副使,上《天章阁对策》等奏疏。皇祐二年(1050年)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皇祐四年,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后徙知瀛、扬、庐等州府。嘉祐元年(1056年),权知开封府,任上鼎新诉讼轨制,并裁撤中官势族跨河修建的园榭,疏浚了惠民河。嘉祐三年,迁权御史中丞,兼领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次年,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嘉祐六年,迁给事中,为三司使,随即又升任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蒲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俄然得疾,数今后,去世于开封邸舍,长年64岁,谥孝肃。著作有《包孝肃奏议》10 卷传世。

包拯的严于律己,廉洁著称也是非常凸起的。23岁时包拯遭到出知庐州的刘筠嘉许,申明大盛,故乡有一大富之家曾聘请他赴宴叙谈,一名李姓同窗欣然欲往,而包拯却严厉地说:“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可见他为官前即建立了从政不秉公交的志向。端州以产砚闻名,端砚向来是文人士大夫寻觅的珍品,包拯出知端州时不但肃除了诸前任在“贡砚”数额以外,加征数十倍,以饱私囊和贿赂权贵的流弊,并且任满拜别时“不持一砚归”。1973 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时,在包拯及其子孙墓中仅发明一方浅显砚台而无端砚,也足证史载之确。包拯曾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但如此说,并且还躬身力行并教之于后代。为使子孙永志其教诲,包拯订立了一则《家训》,“后代子孙官吏,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以后,不得葬于大茔当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还将《家训》雕刻于石碑,直立于堂屋东壁,以明示先人。包拯宗子包绶、次子包绶、孙包永年,皆居官廉洁,颇获世人好评,实与包拯的以身作则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朴直得近乎固执,乃至另有些不近情面,但是,这也恰是他与一些庸吏的底子分歧。包拯以其政绩和操行动人恋慕,因此包拯归天的凶信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慨;感喟之声,闻于衢路”。同以强直敢言著称的吴奎在所作《包公墓志铭》中称:“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并盛赞包拯“极力于亲,尽瘁于君。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自始及终,言行必一,……惟令名之洁白,与淮水而悠长。”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落款记》碑,上刻 183 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代,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传闻这是因为人们在抚玩碑记时,因为敬佩包拯而常常用手抚摩指导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推荐阅读: 隋末之大夏龙雀     合租医仙     星月神君     亲爱的,唐先生     明朝浮生记     王牌军婚:靳少请矜持     邪王,别咬我!     温柔的陷阱     大觉醒之五禽     极品傀儡系统     修仙之超级APP     外室重生记    
sitemap